云冷杉林风倒区林隙和掘根微立地微气候变化

被引:5
作者
王金铃 [1 ]
段文标 [1 ]
陈立新 [1 ]
王婷 [1 ]
景鑫 [1 ]
魏全帅 [1 ]
杜珊 [1 ,2 ]
赵莹 [1 ]
机构
[1]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2] 四川省达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
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小兴安岭; 云冷杉林; 风倒区; 微立地; 丘顶; 坑底; 微气候;
D O I
10.13275/j.cnki.lykxyj.2015.02.006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2013年7月,在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冷杉林风倒区1.5 hm2的样地内,选取由掘根倒木形成且包含坑和丘微立地的大、中、小3个代表性林隙。在每个林隙中心安装HOBO自动气象站,测定了7—9月林隙中心以及林隙内丘顶和坑底的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并在郁闭林分和空旷地设置对照。分析了不同大小林隙之间以及林隙内丘顶和坑底之间小气候在生长季的动态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林隙总辐射、PAR以及空气温度依照大林隙、中林隙和小林隙的次序依次降低;同一林隙内,丘顶的总辐射、PAR和空气温度大于坑底,丘顶空气相对湿度小于坑底;月均气温和月均PAR均为7月>8月>9月,绝大多数按照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和郁闭林分的次序递减,仅9月份小林隙的气温大于中林隙。同一林隙的平均气温日较差均为7月>9月>8月,相同微立地(林隙中心、丘顶、坑底)气温日较差均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相同月份丘顶的气温日较差均大于坑底。各林隙空气相对湿度均为8月>9月>7月,并按照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和郁闭林分的次序依次递增。7月份大林隙的总辐射、PAR与8、9月份相比均差异显著。9月不同大小林隙之间的总辐射、PAR差异均不显著。7—9月,大林隙和小林隙中心的空气湿度均差异显著。同一林隙相同月份丘顶和坑底的PAR、空气相对湿度差异均显著,空气温度差异不显著;无论是在林隙内还是林隙内的丘顶和坑底,同一林隙不同月份的温度差异均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173 / 18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内丘坑复合体微气候动态变化[J]. 魏全帅,王敬华,段文标,陈立新,王婷,韩冬荟,顾伟.应用生态学报. 2014(03)
[2]  
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和掘根微立地对小气候的影响[J]. 段文标,杜珊,陈立新,王丽霞,魏全帅,赵健慧.应用生态学报. 2013(08)
[3]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大小及光照对草本植物的影响[J]. 段文标,王丽霞,陈立新,杜珊,魏全帅,赵健慧.应用生态学报. 2013(03)
[4]  
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和林隙内位置对小气候的影响[J]. 冯静,段文标,陈立新.应用生态学报. 2012(07)
[5]   森林与空旷地空气温湿度及土壤温度的长期对比研究 [J].
孙金伟 ;
吴家兵 ;
关德新 ;
王安志 ;
袁凤辉 ;
张新建 .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12) :2685-2691
[6]  
林隙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树种更新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刘少冲,段文标,冯静,韩生忠.应用生态学报. 2011(06)
[7]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光量子通量密度、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时空分布格局[J]. 李猛,段文标,陈立新.应用生态学报. 2009(12)
[8]  
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小气候特征[J]. 段文标,王晶,李岩.应用生态学报. 2008(12)
[9]   林隙微环境异质性及物种更新响应研究进展 [J].
张春雨 ;
高露双 ;
赵秀海 .
河北林果研究, 2006, (02) :162-166
[10]   林隙微生境及更新研究进展 [J].
宋新章 ;
肖文发 .
林业科学, 2006, (05) :1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