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沉积物碳氮磷垂向分布研究

被引:43
作者
杨洪
易朝路
谢平
邢阳平
倪乐意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东湖湖泊生态实验站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东湖湖泊生态实验站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环境与国土研究室
[4] 湖北武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5] 北京
[6] 湖北武汉
[7] 湖北武汉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
[8] 海南儋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沉积物; 碳-氮耦合; 碳-磷耦合; 东湖;
D O I
10.19700/j.0379-1726.2004.05.012
中图分类号
P595 [元素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建立了东湖Ⅰ站90cm和Ⅱ站150cm沉积物剖面年代序列框架,研究了碳氮磷的垂向分布,并对碳-氮和碳-磷耦合进行了讨论。东湖Ⅰ站和Ⅱ站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分别为3.00%和2.44%,总氮(TN)分别为0.45%和0.34%,总磷(TP)分别为1.11mg/g和0.69mg/g。东湖Ⅰ站和Ⅱ站沉积物TOC与TN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OC/TN质量比的变化是受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氮比有机碳分解速度快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TP与TOC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差,由于污水大量排入Ⅰ站,导致东湖Ⅰ站TOC/P质量比明显低于Ⅱ站,表层沉积物中磷比碳降解速度快导致TOC/P质量比升高。
引用
收藏
页码:507 / 51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210Pb和137Cs法对比研究武汉东湖现代沉积速率 [J].
杨洪 ;
易朝路 ;
邢阳平 ;
杨涛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109-113
[2]   渤海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及其在循环中的作用 [J].
马红波 ;
宋金明 ;
吕晓霞 ;
袁华茂 .
地球化学, 2003, (01) :48-54
[3]   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利用 [J].
龚胜生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06) :569-574
[4]   武汉东湖现代沉积物磁组构特征及意义 [J].
李晓 ;
龙昱 ;
申燕萍 .
世界地质, 2002, (03) :223-227
[5]   太湖北部底泥中氮、磷的空间变化和环境意义 [J].
袁旭音 ;
陈骏 ;
陶于祥 ;
季峻峰 ;
许乃政 .
地球化学, 2002, (04) :321-328
[6]   神农架大九湖12500 a.B.P以来的孢粉植物群与气候变化 [J].
张华 ;
蔡靖芳 ;
刘会平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1) :87-92
[7]   武汉东湖不同湖区底泥总磷含量及变化的研究 [J].
谢丽强 ;
谢平 ;
唐汇娟 .
水生生物学报, 2001, (04) :305-310
[8]   洱海近代沉积物中碳-氮-硫-磷的地球化学记录 [J].
万国江 ;
白占国 ;
王浩然 ;
黄荣贵 ;
白占国 .
地球化学, 2000, (02) :189-197
[9]   近500年长江中游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J].
赵文兰 ;
叶愈源 .
水文, 1996, (05) :20-24
[10]   湖泊沉积物有机碳的仪器分析法 [J].
王浩然,万国江,陈业材 .
重庆环境科学, 1996, (05) :36-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