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生代超级汇聚背景下的陆内差异变形:华北伸展裂解和华南挤压逆冲

被引:112
作者
李三忠 [1 ,2 ]
张国伟 [1 ,2 ,3 ]
周立宏 [4 ]
赵国春 [5 ]
刘鑫 [1 ,2 ]
索艳慧 [1 ,2 ]
刘博 [1 ,2 ]
金宠 [6 ]
戴黎明 [1 ,2 ]
机构
[1]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3]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4]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
[5] 香港大学
[6] 浙江大学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华北克拉通; 华南陆块; 深部构造; 大陆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中、新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于欧亚板块下以及中生代鄂霍次克海的消亡导致中亚造山带的向南俯冲,三者围限的中心三角形地带正是中国东部两个核心地块———华北和华南地块,而且,该区中、新生代始终处于全球三大构造域超级汇聚的中心。但是,在这种超级汇聚背景下,分别于华北和华南陆块的核部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构造类型: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伸展、裂解导致了中、新生代渤海湾盆地的形成,以张性构造为特征;而华南陆块总体发生收缩、挤压、逆冲导致了宽阔的陆内挤压变形系统,以压性构造为特征。文中综合我们近10年来渤海湾盆地构造的研究成果和2006年以来对华南陆内构造系统的系统调查成果,分析华北与华南中、新生代陆内构造变形差异的大陆动力学变形机制。初步分析表明,虽然两者浅部都处于汇聚背景下,但是宏观的层析成像结果表明,华南与华北的深部状态明显不同,推断其变形机制可能也不同。建议大陆动力学研究要关注深部构造研究,进一步理顺深-浅部构造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107
页数:29
相关论文
共 132 条
[31]   雪峰山西侧贵州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J].
刘丽萍 ;
李三忠 ;
戴黎明 ;
王岳军 ;
刘博 ;
金宠 ;
张国伟 .
地质科学, 2010, (01) :228-242
[32]   雪峰山陆内复合构造系统印支—燕山期构造穿时递进特征 [J].
金宠 ;
李三忠 ;
王岳军 ;
张国伟 ;
刘丽萍 ;
王建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5) :598-607
[33]   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演化探讨 [J].
赵俊峰 ;
刘池洋 ;
王晓梅 ;
马艳萍 ;
黄雷 .
地质论评, 2009, 55 (05) :663-672
[34]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和大别-苏鲁造山带印支期褶皱-逆冲构造与动力学背景 [J].
李三忠 ;
刘鑫 ;
索艳慧 ;
刘丽萍 ;
钱存超 ;
刘晓春 ;
张国伟 ;
赵国春 .
岩石学报, 2009, 25 (09) :2031-2049
[35]   克拉通岩石圈的生长和再造 [J].
郑永飞 ;
吴福元 .
科学通报 , 2009, (14) :1945-1949
[36]   黄陵隆起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裂变径迹证据 [J].
沈传波 ;
梅廉夫 ;
刘昭茜 ;
徐思煌 .
矿物岩石, 2009, 29 (02) :54-60
[37]   试论峨眉山玄武岩的地球动力学含义 [J].
刘成英 ;
朱日祥 .
地学前缘, 2009, 16 (02) :52-69
[38]   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岩石圈减薄:与大火成岩省的关系 [J].
张旗 ;
金惟俊 ;
李承东 ;
王元龙 .
地学前缘, 2009, 16 (02) :21-51
[39]   川东南地区燕山期以来的隆升剥蚀历史研究 [J].
王东 ;
王国芝 ;
刘树根 .
四川地质学报, 2009, 29 (01) :5-7+10
[40]   华北克拉通破坏前的状态——对讨论华北克拉通破坏问题的一个建议 [J].
翟明国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8, (04) :516-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