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特性

被引:47
作者
鹿士杨 [1 ,2 ,3 ]
彭晚霞 [1 ,2 ]
宋同清 [1 ,2 ]
曾馥平 [1 ,2 ]
杜虎 [1 ,2 ,3 ]
王克林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土壤微生物量; 微生物种群数量; 土壤酶活性; 喀斯特峰丛洼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3 [土壤微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坡耕地为对照,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任豆、香椿、板栗、柑橘、任豆+桂牧1号、桂牧1号和撂荒7种常见退耕还林还草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其分形特征和主要土壤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组成不同,除任豆模式外其他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总数量;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除任豆模式外)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极显著增加,撂荒地最高,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变化范围不大,呈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磷(MBP)含量的变异很大,香椿、板栗、撂荒和桂牧1号模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坡耕地;土壤MBC与细菌数量的关系最相关(D=-4.07,R=0.81,P<0.01),其次为MBC与放线菌数量(D=3.82,R=0.44,P<0.05),再次为MBN与真菌数量(D=0.58,R=0.61,P<0.01),MBC与真菌数量、MBN与细菌、放线菌数量以及MBP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之间不存在分形关系;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除桂牧1号模式外)均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了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总之,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均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特性,为喀斯特峰丛洼地脆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2390 / 239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复合退化控制与重建模式 [J].
彭晚霞 ;
王克林 ;
宋同清 ;
曾馥平 ;
王久荣 .
生态学报, 2008, (02) :811-820
[2]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22年后群落特征 [J].
曾馥平 ;
彭晚霞 ;
宋同清 ;
王克林 ;
吴海勇 ;
宋希娟 ;
曾昭霞 .
生态学报, 2007, (12) :5110-5119
[3]   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岩溶土壤微生物特征——以广西马山弄拉峰丛洼地为例 [J].
沈利娜 ;
邓新辉 ;
蒋忠诚 ;
覃星铭 .
中国岩溶, 2007, (04) :310-314+333
[4]   花江石漠化喀斯特土壤有机碳及其部分转化酶演变 [J].
周玮 ;
周运超 ;
李进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 (01) :110-113
[5]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的比较 [J].
朱志建 ;
姜培坤 ;
徐秋芳 .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04) :523-526
[6]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不同施氮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J].
苑学霞 ;
林先贵 ;
褚海燕 ;
尹睿 ;
张华勇 ;
胡君利 ;
朱建国 .
生态学报, 2006, (01) :48-53
[7]   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与应用 [J].
李延茂 ;
胡江春 ;
汪思龙 ;
王书锦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0) :1943-1946
[8]   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研究 [J].
龙健 ;
李娟 ;
江新荣 ;
黄昌勇 .
土壤学报, 2004, (04) :597-602
[9]   长白山沟谷湿地乌拉苔草沼泽湿地土壤微生物动态及环境效应研究 [J].
徐惠风 ;
刘兴土 ;
白军红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4, (03) :115-117+122
[10]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其指示意义 [J].
刘满强 ;
胡锋 ;
何园球 ;
李辉信 .
土壤学报, 2003, (06) :937-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