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2 条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特性
被引:47
作者:
鹿士杨
[1
,2
,3
]
彭晚霞
[1
,2
]
宋同清
[1
,2
]
曾馥平
[1
,2
]
杜虎
[1
,2
,3
]
王克林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来源: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土壤微生物量;
微生物种群数量;
土壤酶活性;
喀斯特峰丛洼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3 [土壤微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坡耕地为对照,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任豆、香椿、板栗、柑橘、任豆+桂牧1号、桂牧1号和撂荒7种常见退耕还林还草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其分形特征和主要土壤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组成不同,除任豆模式外其他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总数量;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除任豆模式外)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极显著增加,撂荒地最高,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变化范围不大,呈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磷(MBP)含量的变异很大,香椿、板栗、撂荒和桂牧1号模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坡耕地;土壤MBC与细菌数量的关系最相关(D=-4.07,R=0.81,P<0.01),其次为MBC与放线菌数量(D=3.82,R=0.44,P<0.05),再次为MBN与真菌数量(D=0.58,R=0.61,P<0.01),MBC与真菌数量、MBN与细菌、放线菌数量以及MBP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之间不存在分形关系;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除桂牧1号模式外)均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了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总之,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均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特性,为喀斯特峰丛洼地脆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2390 / 2399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