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热带系统北上引发华南大暴雨的诊断分析和数值研究

被引:25
作者
赵玉春 [1 ]
李泽椿 [2 ]
肖子牛 [2 ]
谌芸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
[2] 国家气象中心
关键词
华南暴雨; 中尺度涡旋; 地形; 位涡反演; 中尺度对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2006年5月21—22日,南海北部洋面上一强的气旋性风速扰动快速北上,在广东西南部发展成一中尺度涡旋后,它与南下的中纬度切变线结合,期间出现了3次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造成了广东沿海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和WRF中尺度模式对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位涡反演和敏感性试验,并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中尺度模式输出结果等资料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暴雨发生在高温高湿、抬升凝结高度低以及对流不稳定的有利环境中。暴雨高温高湿条件的形成与南海北部热带洋面上气旋性风速扰动向北推进时强偏南气流对水汽的输送密切相关。中尺度涡旋形成之后,在东移南压的北支槽前西南气流的引导下,中尺度涡旋向偏北方向移动,造成广东境内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暴雨,中尺度涡旋为对流的触发以及暴雨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抬升条件。中尺度涡旋活动期间,广东境内云雾山中尺度地形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暴雨,但它对暴雨的作用随其上空盛行气流的方向变化而变化,云雾山地形相对于暴雨中尺度系统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相同。珠江三角洲喇叭口地形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强暴雨的落区。南海洋面对华南暴雨区水汽的近距离输送是大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561 / 577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用WRF与MM5模拟1998年三次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J].
孙健 ;
赵平 .
气象学报, 2003, (06) :692-701
[2]   中尺度地形对“98.7”鄂东特大暴雨的动力作用 [J].
崔春光 ;
闵爱荣 ;
胡伯威 .
气象学报, 2002, (05) :602-612
[3]   华南“94·6”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环境场研究 Ⅱ.物理过程、环境场以及地形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作用 [J].
孙建华 ;
赵思雄 .
大气科学, 2002, (05) :633-646
[4]   一次华南暴雨的中尺度结构及复杂地形的影响 [J].
孙健 ;
赵平 ;
周秀骥 .
气象学报, 2002, (03) :333-342
[5]  
赵思雄等著.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机理的分析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6]  
周秀骥主编.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7]  
薛纪善主编.1994年华南夏季特大暴雨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8]  
黄士松 主编.华南前汛期暴雨[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6
[9]  
陶诗言 著.中国之暴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