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四段厚层砂体成因及油气运移通道分析

被引:12
作者
谢武仁 [1 ]
李熙喆 [1 ]
张满郎 [1 ]
李晓革 [2 ]
盛日正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2] 中国地质大学
关键词
川中地区; 上三叠统; 须四段; 砂体成因; 河道砂体; 油气运移通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四段砂体厚度大,沉积稳定,具有近物源区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特征。沉积物在形成时期,供应速率与可容纳空间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须四段砂体自下而上由水退式、河道式和水进式3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砂组纵向叠合而成,层序界面之上的河道式砂组为物性最好的砂体。河道式砂组与水退式砂组为沉积不整合接触,呈现镶嵌关系,对天然气的运移起到通道作用。同时,河道式砂组在平面上分布范围大,物性好,为油气的富集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向上的水进式砂组储层发生致密化变化,形成有利的盖层,使河道式砂组发育区成为川中天然气富集的有利部位。
引用
收藏
页码:504 / 50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 [J].
杨晓萍 ;
赵文智 ;
邹才能 ;
陈孟晋 ;
郭彦如 .
石油学报, 2007, (04) :57-61
[2]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沉积相 [J].
库丽曼 ;
刘树根 ;
张长俊 ;
朱平 ;
雍自权 ;
罗玉宏 ;
龚昌明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02) :35-37+113
[3]   川西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模式与油气成藏 [J].
刘金华 ;
张世奇 ;
孙耀庭 ;
魏垂高 ;
李尊芝 .
石油学报, 2006, (05) :35-40
[4]   前陆层序致密储层的单因素成岩相分析 [J].
杜业波 ;
季汉成 ;
吴因业 ;
朱筱敏 .
石油学报, 2006, (02) :48-52
[5]   华北地台早二叠世太原组和山西组煤沉积模式与生烃关系研究 [J].
程克明 ;
熊英 ;
马立元 ;
李新景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4) :142-146
[6]   我国中西部中新生界前陆盆地沉积演化与充填模式 [J].
杨晓萍 ;
顾家裕 ;
贾进华 ;
张宝民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5, (01) :1-5
[7]   川西坳陷碎屑岩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 [J].
李书兵 ;
叶军 ;
陈昭国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1) :41-45
[8]   川西坳陷致密碎屑岩气藏类型划分及特征 [J].
朱彤 ;
叶军 .
石油实验地质, 2004, (06) :537-541+546
[9]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分布及成藏特征 [J].
杨克明 ;
叶军 ;
吕正祥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5) :501-505
[10]   中国三叠系陆相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储层孔隙保存的关系 [J].
黄思静 ;
谢连文 ;
张萌 ;
武文慧 ;
沈立成 ;
刘洁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27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