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年来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生物标志物记录

被引:28
作者
邢磊 [1 ,2 ]
赵美训 [1 ,2 ]
张海龙 [1 ,2 ]
孙耀 [3 ]
唐启升 [3 ]
于志刚 [1 ]
孙晓霞 [4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所
[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4]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黄海生产力;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D O I
10.16441/j.cnki.hdxb.2009.02.028
中图分类号
Q948.8 [水生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位于南黄海的柱状样10694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其生物标志物含量及比例变化重建了黄海过去210a来的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0694站位在过去100a来生产力有上升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过去40a来尤为明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过去100a中有硅藻比例上升-甲藻比例下降的趋势。通过与近期历史资料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黄海过去100a生产力上升及硅藻比例增加主要是与东亚冬季风和ENSO增强有关。结果表明,可以用生物标志物法重建过去百年来中国近海生态变化,并可以初步区分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317 / 32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 [1] 南黄海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及运移研究
    蓝先洪
    张训华
    张志珣
    [J]. 海洋湖沼通报, 2005, (04) : 53 - 60
  • [2]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粒度组分变化的古环境应用
    向荣
    杨作升
    郭志刚
    Saito Y.
    范德江
    肖尚斌
    陈木宏
    [J]. 地球科学, 2005, (05) : 582 - 588
  • [3] 黄海和渤海沉积物210Pb活度的分布特征
    齐君
    李凤业
    宋金明
    [J]. 地球化学, 2005, (04) : 351 - 356
  • [4] 关于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刘瑞玉
    [J]. 科技导报, 2004, (11) : 28 - 31
  • [5] 黄海北部近岸的浮游甲藻生态
    董婧
    刘海映
    毕远溥
    蒋双
    王文波
    李培军
    [J]. 海洋水产研究, 2002, (04) : 46 - 50
  • [6] 沉积物物源定量识别的非线性规划模型——以东海陆架北部表层沉积物物源识别为例
    范德江
    孙效功
    杨作升
    郭志刚
    [J]. 沉积学报, 2002, (01) : 30 - 33
  • [7] 渤、黄、东海陆架砂质与泥质沉积成因研究概况
    朱玉荣
    [J]. 海洋科学, 2001, (05) : 21 - 23
  • [8] 近百年东亚冬季风的突变性和周期性
    徐建军
    朱乾根
    周铁汉
    不详
    [J]. 应用气象学报 , 1999, (01) : 2 - 9
  • [9] 末次冰消期以来黄海海平面变化与黄海暖流的形成
    刘健
    李绍全
    王圣洁
    杨子赓
    葛宗诗
    [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 (01) : 19 - 30
  • [10] Response of coastal marine eco-environment to river fluxes into the sea: A case study of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mouth and adjacent waters[J] . Hui Fan,Haijun Huang.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200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