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格”概念考辨

被引:5
|
作者
李国栋 [1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赛博格; 克莱恩斯; 克莱因; 哈拉维; 控制论; 隐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0-05 [文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1 ;
摘要
"赛博格"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成了学术研究与大众文化中的流行术语,但其内涵却多有含混之处。从其概念谱系来看,克莱恩斯与克莱因发明的"赛博格"以机器化的人为形象基础,但"赛博格"的释义"控制论有机体"却包含了纯粹的机器。哈拉维对"赛博格"进行了后现代哲学的阐释,将"赛博格"升扬为本体论隐喻与反讽的政治神话,衍生出了抽离所指的赛博格知识话语。这两种阐释丰富了赛博格的实体义与隐喻义,但也造成了赛博格意指的混乱。基于维特根斯坦的理论,"赛博格"所表达的是一个游戏化的词汇场域和类聚化的形象群体,它在具体使用中表现为填补型、器置型、代理型和虚拟型这四种实体类型。如果否认其实体义共识,赛博格就可能会随着无边的隐喻而走向混乱。
引用
收藏
页码:131 / 13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盖娅[M]. 格致出版社 , 詹姆斯·拉伍洛克, 2019
  • [2] 21世纪控制论综述评论集[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万百五, 2018
  • [3] 隐喻的逻辑[M]. 商务印书馆 , 埃里克·查尔斯·斯坦哈特, 2018
  • [4] 机器崛起[M]. 机械工业出版社 , 托马斯·瑞, 2017
  • [5]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N.凯瑟琳·海勒, 2017
  • [6] 神话修辞术[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罗兰·巴特, 2016
  • [7] 词与物[M]. 上海三联书店 , 米歇尔·福柯, 2016
  • [8]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 浙江大学出版社 , 莱考夫, 2015
  • [9] 人有人的用处[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 维纳, 2010
  • [10] 控制论[M]. 科学出版社 , (美) 维纳 (Wiener,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