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地区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评价

被引:8
作者
刘霞飞 [1 ]
曲建升 [1 ,2 ]
刘莉娜 [2 ]
李恒吉 [1 ,2 ]
裴惠娟 [2 ]
曾静静 [1 ,2 ]
机构
[1]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适应能力; 城市; PSR框架; 综合评价法; 指标体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我国西部地区城市自然气候系统敏感且脆弱,主动适应能力处于落后阶段,应对气候变化风险阻力大。文章以西部地区适应型试点城市和个别省会城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参考"压力—状态—响应"(PSR)环境指标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价法即层次分析法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建立评价模型,根据综合指数评价结果将城市的适应能力划分为Ⅰ级低水平、Ⅱ级中等水平和Ⅲ级高水平。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整体为Ⅱ级中等水平,城市化进程相对稳定,城市状态指数基本分布在中等水平,压力层的适应能力指数相对状态指数的变化具有时间上的差异,响应指数变化具有滞后性;相对于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城市所面临的气候变化压力更具有不稳定性,而响应能力较好;根据适应能力指数等级将城市适应能力类型分为"初阶型""中阶型"和"高阶型"。
引用
收藏
页码:104 / 11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城市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评估方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J].
张君枝 ;
刘云帆 ;
马文林 ;
张艳娜 .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15, 31 (02) :43-48
[2]   基于AHP-TOPSIS评判模型的岩爆倾向性预测 [J].
龚剑 ;
胡乃联 ;
崔翔 ;
王孝东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33 (07) :1442-1448
[3]   多指标常用综合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J].
张洪青 ;
赵艳丽 .
现代商贸工业, 2014, 26 (07) :20-20
[4]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研究 [J].
刘燕华 ;
钱凤魁 ;
王文涛 ;
葛全胜 ;
马翠梅 ;
张九天 ;
何霄嘉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 (05) :1-6
[5]   城市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脆弱性与应对措施研究 [J].
张波 ;
曲建升 .
开发研究, 2011, (05) :93-97
[6]   区域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以咸阳市为例 [J].
陈太根 ;
董婕 ;
延军平 ;
郭晓鸽 .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 (03) :319-324
[7]   适应气候变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义 [J].
潘家华 ;
郑艳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10) :1-5
[8]   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方法综述 [J].
田瑾 .
时代金融, 2008, (02) :25-27
[9]   采用专家打分法对债权价值进行分析的探讨 [J].
吴春林 .
中国资产评估, 2007, (11) :18-20
[10]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J].
虞晓芬 ;
傅玳 .
统计与决策, 2004, (11) :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