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患者腺瘤和癌组织微卫星基因型分析

被引:9
作者
耿洪刚 [1 ]
盛剑秋 [1 ]
张英辉 [1 ]
黄继胜 [2 ]
韩敏 [3 ]
牧宏 [4 ]
孙自勤 [5 ]
王志红 [1 ]
李爱琴 [1 ]
武子涛 [1 ]
李世荣 [1 ]
机构
[1] 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
[2]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
[3]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
[4]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医院消化科
[5] 济南军区总医院消化科
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遗传性非息肉性; 腺瘤; 腺癌; 微卫星不稳定; 基因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35.3 [肠肿瘤];
学科分类号
100214 ;
摘要
背景: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是一种由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为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之一。目的:利用5个微卫星位点建立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和癌组织的微卫星基因型,探讨HNPCC的MSI发生情况和MSI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源自33个HNPCC家系的腺瘤28例和腺癌14例,其中4例为同步腺瘤-癌;以32例散发性结直肠腺瘤和24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作为对照。选用BAT25、BAT26、D2S123、D5S346、D17S250五个微卫星位点行荧光标记聚合酶链反应(PCR),以GeneMapper软件分析PCR产物。通过与正常黏膜微卫星序列PCR片段长度进行比较,判定腺瘤和癌组织的MSI情况。结果:HNPCC腺瘤和癌组织MSI-H发生率分别显著高于散发性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64.3%对3.1%,71.4%对12.5%,P<0.05)。4例同步腺瘤-癌均表现为MSI-H,其腺瘤和癌组织的MSI类型不同。结论:HNPCC腺瘤和癌组织MSI-H发生率高。同步腺瘤-癌来源于不同克隆。MSI检测可作为HNPCC的临床初筛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140 / 14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微卫星不稳定研究 [J].
盛剑秋 ;
田素丽 ;
吕扬 ;
陈香宇 ;
李世荣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4, (05) :537-539
[2]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临床表型分析 [J].
盛剑秋 ;
沈志刚 ;
樊翠珍 .
中华医学杂志, 2002, (20) :6-9
[3]  
Prevalence of the mismatch-repair-deficient phenotype in colonic adenomas arising in HNPCC patients: results of a 5-year follow-up study[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 . 2006 (7)
[4]   Colorectal pretumor progression before and after loss of DNA mismatch repair [J].
Calabrese, P ;
Tsao, JL ;
Yatabe, Y ;
Salovaara, R ;
Mecklin, JP ;
Järvinen, HJ ;
Aaltonen, LA ;
Tavaré, S ;
Shibata, D .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 2004, 164 (04) :1447-1453
[5]   A century of progress in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Lynch syndrome) [J].
Thorson, AG ;
Knezetic, JA ;
Lynch, HT .
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 1999, 42 (01)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