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型小麦表观性状研究

被引:18
作者
王长发
张嵩午
刘正辉
史新立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陵
关键词
冷型小麦; 表观性状; 衰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0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连续多年试验研究表明 ,在相同的试验处理条件下 ,小麦品种的温度型不因年份、试验、栽培因素的改变而逆转 ;小麦冠层顶三叶各叶位的叶色消褪和失绿面积变化存在显著的温度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随叶位的降低和衰老的加剧而逐渐增大 ;小麦开花后芒的衰老程度与开花后天数的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 ,不同温型小麦芒的衰亡状况从花后 2 0天开始有明显差异 ,冷型小麦芒褪色和衰亡的速度比暖型小麦慢。在育种实践中 ,可考虑将冠层温度、冠层叶片和芒等表观性状有机结合 ,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冷温材料 ,选择冷温后代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8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冷型小麦旗叶衰老和活性氧代谢特性研究 [J].
王长发 ;
张嵩午 .
西北植物学报, 2000, (05) :727-732
[2]   冷型小麦及其生物学特征 [J].
张蒿午 ;
王长发 .
作物学报, 1999, (05) :608-615
[3]   小麦温型现象研究 [J].
张嵩午 .
应用生态学报, 1997, (05) :471-474
[4]   高产冬小麦的冠层光合能力及不同器官的贡献 [J].
徐恒永 ;
赵君实 .
作物学报, 1995, (02) :204-209
[5]   干旱胁迫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的冠层温度和产量稳定性 [J].
A. Blum ;
张转放 ;
武卷丽 .
麦类作物学报, 1991, (02) :35-37
[6]   小麦穗的光合特性 [J].
王忠 ;
高煜珠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91, (04) :286-291+335
[7]   小麦群体的第二热源及其增温效应 [J].
张嵩午 .
生态学杂志, 1990, (02) :3-8
[8]   几种测定植物叶绿素含量的方法比较 [J].
苏正淑 ;
张宪政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9, (05) :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