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播的物质性:一种媒介理论演化的视角

被引:71
|
作者
丁方舟
机构
[1]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2]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关键词
媒介理论; 物质性; 文本性; 媒介化;
D O I
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9.01.009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传播的非物质性是传播学研究的主导性本体论基础,即认为传播是建立在人类认知、思想、语言和象征等基础上的文本性的、精神性的、非物质性的活动。近年来,随着数字时代技术、空间、身体等问题不断受到传播学界的重视,传播的物质性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其中,媒介理论以一种区别于主流传播学研究的视角审视和讨论传播的物质性问题,试图扭转传播学的文本中心主义倾向。在媒介理论的视野中,媒介并非只是指向内容、机构以及形塑这些的社会力量,而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和中介物,在技术条件上提供了跨越时空的联结性,开启了人类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意识,建构了人的主体性意识,并成为形塑日常生活场景与文化实践形式的物质性动力源。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玩转我的iPhone,搞掂我的世界!”——探讨新传媒技术应用中的“中介化”和“驯化”
    潘忠党
    [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35 (04) : 153 - 162
  • [2]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N.凯瑟琳·海勒, 2017
  • [3] 社会的构成[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吉登斯, 2016
  • [4] 对空言说[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约翰·杜翰姆·彼得斯, 2016
  • [5] 普通媒介学教程[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德布雷, 2014
  • [6] 信息方式[M]. 商务印书馆 , (美) 波斯特, 2013
  • [7] 技术与生活世界[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 伊德 (Ihde, 2012
  • [8] 理解媒介[M]. 译林出版社 , (加) 麦克卢汉 (McLuhan, 2011
  • [9] 当代理论的实践转向[M]. 苏州大学出版社 , (美) 夏兹金, 2010
  • [10] 我们从未现代过[M]. 苏州大学出版社 , (法) 拉图尔,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