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陆盆地特征及含油气远景分析

被引:15
作者
罗志立
李景明
李小军
刘树根
孙玮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成都市,河北省廊坊市,河北省廊坊市,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成都市
关键词
中国前陆盆地; 动力学机制; 盆地对比; 远景评价; 盆地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中国前陆盆地勘探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选区之一。作者在20 多年来研究中国板块和大陆构造演化的角度,结合近10年来前人研究成果,从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现状、中国前陆盆地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和动力学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国前陆盆地特征,并与国外前陆盆地对比,从而提出“中国型前陆盆地”名称的建议;它在烃源岩类型、盆地结构中的含油气性和成藏期次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综合分析了中国前陆盆地成藏条件,依据烃源层多少、稳定大陆边缘海相烃源层保存条件、盆地变形期早晚、盆地规模大小和勘探现状等因素,把中国15个前陆盆地含油气远景分为有利、较有利和有远景三类,供勘探决策者参考,并提出中国前陆盆地研究中存在 5 个关键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1+1 +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天山分段性的地球物理学分析 [J].
赵俊猛 ;
李植纯 ;
马宗晋 .
地学前缘, 2003, (S1) :125-131
[2]   评述“前陆盆地”名词在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中的引用——反思中国石油构造学的发展 [J].
罗志立 ;
刘树根 .
地质论评, 2002, (04) :398-407
[3]   下扬子区中生代前陆盆地 [J].
闫吉柱 ;
俞凯 ;
赵曙白 ;
姚柏平 ;
卢华复 .
石油实验地质, 1999, (02) :3-7
[4]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含油气性分析 [J].
周进高 ;
赵宗举 ;
邓红婴 .
地质学报, 1999, (01) :15-24
[5]   下扬子地区沿江前陆盆地形成的构造控制 [J].
朱光 ;
徐嘉炜 ;
刘国生 ;
李双应 ;
虞培玉 .
地质论评, 1998, (02) :120-129
[6]   前陆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及油气前景 [J].
周庆凡 ;
曹守连 .
国外油气勘探, 1996, 8 (05) :523-529
[7]   试评A-俯冲带术语在中国大地构造学中应用 [J].
罗志立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4, (04) :317-324
[8]  
前陆盆地分析.[M].何登发等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9]  
地震褶皱带及有关盆地.[M].(美)A.W.巴利(A.W.Bally)著;漆家福等译;.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10]  
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M].罗志立主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