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幔过渡带及其在岩石圈构造演化中的地质意义

被引:39
作者
邓万明
钟大赉
不详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3] 不详
[4] 不详
关键词
“壳-幔过渡带”; 青藏高原; 钾质火山岩; 岩石圈; 造山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2 [重力学与地球形状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经典的地球物理学把地壳和上地幔之间的界面叫做莫霍面,是根据地震波的速度在地壳(VP=5.8~6.5km/s)和上地幔(VP=8.0~8.3 km/s)之间的不连续来定义的。由于大陆岩石圈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并不是所有地方的莫霍界面都十分清晰。在一些地区的下地壳与上地幔之间存在着一个P波速度的“递变层”或“过渡带”,其VP大约为6.8~7.8 km/s。因此,莫霍界面不是那么清楚,这是地震学家在岩石圈速度结构剖面研究中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2474 / 248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青藏高原莫霍面形态的重力模拟及其对探讨高原隆升机制的意义 [J].
吕庆田 ;
姜枚 ;
高锐 .
地球学报, 1997, (01) :79-87
[2]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特征与时代 [J].
邓万明 ;
郑锡澜 ;
松本征夫 .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6, (04) :2-11
[3]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走廊域地壳-上地幔岩石学结构与深部过程 [J].
邓晋福,吴宗絮,杨建军,赵海玲,刘厚祥,赖绍聪,狄永军 .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S2) :130-144
[4]   青藏北部新生代钾质火山岩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J].
邓万明 .
岩石学报, 1993, (04) :379-387
[5]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 [J].
吴功建 ;
肖序常 ;
李廷栋 .
地质学报, 1989, (04) :285-296
[6]   西藏阿里地区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兼论陆内俯冲作用 [J].
邓万明 .
岩石学报, 1989, (03) :1-11+98
[7]   哀牢山—金沙江富碱侵入岩及其与裂谷构造关系初步研究 [J].
张玉泉 ;
谢应雯 ;
涂光炽 .
岩石学报, 1987, (01) :17-26
[8]  
横断山区花岗岩类地球化学[M]. 科学出版社 , 张玉泉等 著, 1995
[9]  
华东及邻区中、新生代火山岩[M]. 科学出版社 , 吴利仁主编, 1984
[10]  
Heterogeneous mantle domain: signatures, genesis and mixing chronologies .2 Hart S R. Earth Planet Sci .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