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冬季气候可预测性的跨季度集合数值预测研究

被引:13
作者
郎咸梅
王会军
姜大膀
不详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帧-南森国际研究中心(NZC)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帧-南森国际研究中心(NZC) 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
[3] 北京
[4] 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
关键词
跨季度冬季气候预测; 集合回报; 可预测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6.7 [数值预报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格点九层大气模式(IAP9L-AGCM),从1969~1998每年秋季出发对冬季气候可预测性进行了系统性跨季度集合回报试验研究,探讨了中国冬季季节平均气候异常的可预测性问题.结果发现,模式对冬季可预测能力在低纬大于高纬,且在海洋上通常大于陆地,后者以气温尤为明显;对流层位势高度场的可预测区域随高度增加纬向分布变化不大,但带状分布减弱,日界线附近可预测程度明显降低.分析的大气要素场中,表面气温和位势高度场的可预测性最大,降水的相对最小.尤其是在LaNina事件中,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冬季气候的可预测程度明显受ENSO信号的影响.通过比较回报与实测表面气温的年际变化,发现模式对我国东北及南方地区的冬季气温变化趋势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700 / 170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2002年亚洲北部的超强暖冬事件及其超常大气环流 [J].
王会军 .
科学通报 , 2003, (07) :734-736
[2]   我国今冬和明春气候异常与沙尘气候形势的模式预测初步报告 [J].
王会军 ;
郎咸梅 ;
周广庆 ;
康杜娟 .
大气科学, 2003, (01) :136-140
[3]   El Nio和La Nia事件对东亚冬、夏季风循环的影响 [J].
陈文 .
大气科学, 2002, (05) :595-610
[4]   末次盛冰期气候模拟及青藏高原冰盖的可能影响 [J].
姜大膀 ;
王会军 ;
郎咸梅 .
第四纪研究, 2002, (04) :323-331
[5]   我国短期气候动力预测模式系统的研究及试验 [J].
丁一汇 ;
刘一鸣 ;
宋永加 ;
李清泉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2, (02) :236-246
[7]   秋季区域海冰面积异常与冬季大气环流及东亚区域气候的关系 [J].
管成功 ;
孙照渤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 (01) :14-20
[8]   北极海冰的厚度和面积变化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 [J].
武炳义 ;
黄荣辉 ;
高登义 .
气象学报, 2001, (04) :414-428
[9]   利用IAP九层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全球季风系统(英文) [J].
薛峰 ;
毕训强 ;
林一骅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1, (03) :404-412
[10]   短期气候预测的评估问题 [J].
王绍武 ;
朱锦红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0, (S1)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