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聚落空间格局与演变的梯度效应——以贵州茂兰为例

被引:15
作者
罗光杰 [1 ,2 ,3 ]
李阳兵 [2 ]
王世杰 [4 ]
罗绪强 [1 ,3 ]
机构
[1] 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2]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3] 贵州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灾害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聚落; 格局演变; 梯度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6 [自然保护区划及其管理]; F592 [中国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120203 ;
摘要
研究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动态状况,对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三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63年以来聚落(人类活动的中心场所)空间格局演变的梯度效应。结果表明:①在自然保护区自核心区到外围区,聚落规模、等级、形态等格局信息及其动态演变的梯度效应明显;②根据不同梯度区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对土地覆盖的影响特点,今后茂兰保护区规划管理应该考虑将洞多聚落迁出,使其不对核心区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同时,要加大对实验区聚落用地的管理力度,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原生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③设立保护区后,自核心区到外围区,景观多样性降低,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变化进一步接近200,景观基质(森林)斑块增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④应加强保护区缓冲区距聚落200~800 m内的土地利用方式管理与生态建设。
引用
收藏
页码:1327 / 133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中国山区发展报告.[M].陈国阶等; 著.商务印书馆.2007,
[2]  
农村聚落地理.[M].金其铭著;.科学出版社.1988,
[3]  
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M].周政贤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4]  
Current socio-ecological problems of recreational development of Pribaikalsky National Park.[J].T.I. Zabortseva;O.V. Yevstropieva.Geography and Natural Resources.2009, 4
[5]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evaluation of sewage water pollution in the Rietvlei nature reserve wetland area, South Africa [J].
Oberholster, P. J. ;
Botha, A. -M. ;
Cloete, T. E.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8, 156 (01) :184-192
[6]  
Land Use Change around Nature Reserves: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ing Biodiversity<sup>1</sup>.[J].Andrew J. Hansen;Ruth DeFries.Ecological Applications.2007, 4
[7]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a network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in the Red Sea and Gulf of Aden region [J].
Gladstone, W ;
Krupp, F ;
Younis, M .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03, 46 (08) :741-761
[8]   八仙山自然保护区蝴蝶群落多样性及区系组成 [J].
胡冰冰 ;
李后魂 ;
梁之聘 ;
赵铁建 ;
任秀柏 .
生态学报, 2010, 30 (12) :3226-3238
[9]   近30年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 [J].
聂勇 ;
张镱锂 ;
刘林山 ;
张继平 .
地理学报, 2010, 65 (01) :13-28
[10]  
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现状评价与对策.[J].权佳;欧阳志云;徐卫华;苗鸿;.应用生态学报.2009,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