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奥陶-志留系沉积成岩作用

被引:7
作者
郑冰 [1 ]
承秋泉 [2 ]
高仁祥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
[2]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包裹体均一温度; 次生孔隙带; 同位素; 世代; 碳酸盐胶结物; 奥陶-志留系;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42 [奥陶纪(系)];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奥陶系为一套粉砂质泥岩和灰岩;志留系砂砾岩构成4个沉积旋回,为典型的复理石建造,含油气层位于旋回的底部,4个旋回均已倒转。成岩作用在埋深1 500 m已很显著,富含大气CO2水中沉淀亮晶方解石(Ⅰ),δ13c为 -4‰-6‰,δ180为-5‰--6‰。埋深2 400-2 600 m,硫酸盐还原带形成的碳酸盐(Ⅱ)δ13C为-7‰--10‰,δ18O为 -8‰--10‰,长石溶解形成第一次生孔隙带。埋深3 800-4 000 m,甲烷生成带脱羧作用产生的CH4形成波状消光白云石 (Ⅲ),δ13C为-1‰--16‰,而CO2直接形成的碳酸盐δ13C为20‰右右,δ18O均在-12‰--13‰,SiO2次生包体测温110- 120℃,形成第二次生孔隙带。埋深4 500-4 700 m为湿气生成带,形成的碳酸盐(Ⅳ)δ13C为-27‰--31‰,δ18O为-13‰- -14‰,包体测温130-140℃,含铁方解石大量溶解形成第三次生孔隙带。埋深达到5 000 m以上时产生大量干气(Ⅴ), δ13C为-18‰--20‰,δ18O为-1‰--14‰,与包体均一温度150-155℃相一致,形成第四次生孔隙带,孔隙度仅15%- 20%。海西运动期间褶皱地层可能倒转,抬升剥蚀可能达5 000 m左右,接着发生“退成岩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85 / 9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含油气盆地包裹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J].
米敬奎 ;
戴金星 ;
张水昌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05) :602-605+636
[2]   长石砂岩次生溶孔的形成机理 [J].
李汶国 ;
张晓鹏 ;
钟玉梅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2) :220-223+229
[3]   再论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油气勘探潜力——纪念沙参2井油气重大突破20周年 [J].
康玉柱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5) :479-483
[4]   浅谈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天然气勘探前景 [J].
云露 ;
肖志高 ;
徐明军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4) :428-432
[5]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相及地层学研究 [J].
刘文 ;
李永宏 ;
张涛 ;
李国蓉 .
石油实验地质, 2002, (02) :104-109
[6]   冀中饶阳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第三段砂岩次生孔隙形成机制 [J].
张以明 ;
侯方浩 ;
方少仙 ;
朱连儒 ;
陶洪兴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4, (03) :208-215+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