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RMM卫星资料揭示的亚洲季风区夏季降水日变化

被引:32
作者
毛江玉
吴国雄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TRMM; 亚洲季风区; 夏季降水; 日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14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1998~2008年间热带测雨卫星TRMM 3B42降水率资料,从气候学角度揭示了亚洲季风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基于降水量日变化振幅和位相的空间分布,分析了地形对日变化的影响以及位相传播规律.结果表明,降水日变化振幅和位相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亚洲大部分陆地及海岸带、印度尼西亚群岛及其附近洋面降水日变化显著,其相对振幅大都在40%以上.其中海岸带的陆面(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中南半岛沿岸)和孟加拉湾西北部的洋面上,降水最大值至少是日平均值的两倍.尽管热带陆面上降水日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极大值一般出现午后至傍晚(15~18时),但印度半岛中南部和中南半岛中部地区的峰值位相却推迟到21~00时.在西太平洋和赤道印度洋上,降水的日变化较弱,其相对振幅低于40%,相应的峰值位相出现在午夜至早晨(00~06时).可是,在南海、孟加拉湾北部和阿拉伯海东部这三个洋面上,降水峰值却出现白天(09~15时).南亚和东亚一些地区的降水日变化,峰值位相还具有明显的经向传播.在印度中东部地区,同时存在自北(25°N附近)向南和自南(最南端陆面)向北的位相传播,二者均到达中部地区而结束.沿着我国东部和加里曼丹岛所在经度带,前者位相从海洋(南海北部)向内陆(华南)传播,而后者从陆地(加里曼丹岛屿)向外海传播,显示出海岸带型日变化规律.孟加拉湾海域降水日变化位相具有纬向传播特征,极大降水区于凌晨起源于印度半岛东岸的海陆交界处,其后向东传播,于18时到达孟加拉湾东岸,最后深入中南半岛.
引用
收藏
页码:564 / 57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利用星载测雨雷达探测结果对夏季中国南方对流和层云降水气候特征的分析 [J].
刘鹏 ;
傅云飞 .
大气科学, 2010, 34 (04) :802-814
[2]  
Identifying Global Monsoon Troughs and Global Atmospheric Centers of Action on a Pentad Scale[J]. QIAN Wei-Hong and TANG Shuai-Qi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0(01)
[3]   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模拟的影响 [J].
黄安宁 ;
张耀存 ;
朱坚 .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11) :1174-1184
[4]   基于TRMM卫星探测的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和潜热分析 [J].
傅云飞 ;
刘奇 ;
自勇 ;
冯沙 ;
李跃清 ;
刘国胜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 (01) :8-18
[5]   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的再认识 [J].
何金海 ;
祁莉 ;
韦晋 ;
池艳珍 .
大气科学, 2007, (06) :1257-1265
[6]   中南半岛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J].
吕翔 ;
徐海明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5) :632-642
[7]   热带测雨卫星综合探测结果之“云娜”台风降水云与非降水云特征 [J].
傅云飞 ;
刘栋 ;
王雨 ;
宇如聪 ;
徐幼平 ;
程锐 .
气象学报, 2007, (03) :316-328
[8]   基于热带测雨卫星探测的东亚降水云结构特征的研究 [J].
傅云飞 ;
宇如聪 ;
崔春光 ;
徐幼平 ;
刘国胜 ;
刘勇 ;
郑媛媛 .
暴雨灾害, 2007, (01) :9-20
[9]   基于TRMM/TMI的亚洲夏季降水研究 [J].
刘奇 ;
傅云飞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1) :111-122
[10]   青藏高原热状况和海温异常对亚洲季风季节转换年际变化的影响 [J].
毛江玉 ;
吴国雄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5) :1279-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