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安徽省陆地碳排放时空特征及效应

被引:67
作者
李彦旻 [1 ,2 ,3 ]
沈育生 [4 ,5 ]
王世航 [1 ,2 ,3 ]
机构
[1] 不详
[2] 安徽理工大学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学院
[3] 不详
[4] 安徽理工大学矿山采动灾害空天地协同监测与预警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5] 安徽理工大学矿区环境与灾害协同监测煤炭行业工程研究中心
[6]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科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7] 中国科学院大学
[8] 不详
关键词
碳排放; 碳源和碳汇;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特征; 安徽省;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22.01.024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083306 ; 0903 ;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碳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影响对于碳排放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然而,经济快速发展区域中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影响研究仍有限。以安徽省为对象,基于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从碳源/汇角度评估了安徽省净碳排放,分析了碳排放时空特点,从碳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3个方面阐明了安徽省碳排放效应。结果表明:(1)从2000—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净碳排放表现为增加趋势,年均增加503.92万t,林地是碳排放的主要碳汇,但其碳汇总量年际变化不大,建设用地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碳源,其年均增加511.37万t;(2)2000—2020年,碳源变化主要分布在安徽省中北部平原地区,碳汇变化主要分布于西南高山和丘陵地区,且安徽中北部地区是碳排放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最大热点区;(3)由碳源/碳汇变化引起的碳排放效应中,生态承载力2000—2020年变化不大,但碳足迹和生态赤字表现为增加趋势,年均增加率分别为6.2%和8.7%。因此,安徽省中北部平原地区为碳减排重点控制区域,降低建设用地及增加林地面积可有效调节该地区碳排放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182 / 18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1] 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的长株潭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异研究
    牛亚文
    赵先超
    胡艺觉
    [J]. 环境科学学报, 2021, 41 (09) : 3847 - 3856
  • [2] 四川盆地西北部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分析:以绵阳市为例
    景勇
    左玲丽
    彭文甫
    [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1, 44 (06) : 172 - 185
  • [3] 京津冀人口对碳排放的压力:空间格局及变动分析
    宫倩楠
    王莹莹
    童玉芬
    [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 2020, (02) : 56 - 67
  • [4]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中国省域碳排放时空差异及碳补偿研究
    周嘉
    王钰萱
    刘学荣
    时小翠
    蔡春苗
    [J]. 地理科学, 2019, 39 (12) : 1955 - 1961
  • [5] 安徽省城镇用地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袁婷
    曹卫东
    张宇
    [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9, 31 (05) : 13 - 22
  • [6]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赵东升
    郭彩贇
    郑度
    刘磊
    吴绍洪
    [J]. 生态学报, 2019, 39 (02) : 399 - 410
  • [7] 湖南省2000—2014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
    潘高
    张合平
    潘登
    [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 (05) : 1382 - 1389
  • [8]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省碳排放与碳足迹效应及时空格局
    彭文甫
    周介铭
    徐新良
    罗怀良
    赵景峰
    杨存建
    [J]. 生态学报, 2016, 36 (22) : 7244 - 7259
  • [9] 基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安徽省碳排放效应及时空差异分析
    路漫其
    许信旺
    汪强
    [J]. 能源环境保护, 2016, 30 (02) : 10 - 13+38
  • [10]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管理研究进展
    韩骥
    周翔
    象伟宁
    [J]. 生态学报, 2016, 36 (04) : 1152 - 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