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的延伸方式——基于40Ar/39Ar构造年代学的约束

被引:10
作者
武昱东 [1 ]
侯泉林 [2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大别苏鲁造山带; 京畿地块; 40Ar/39Ar构造年代学; 朝鲜半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P59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结合野外构造变形特征观测,在朝鲜半岛的不同构造单元采集14件糜棱岩和片麻岩样品进行40Ar/39Ar年代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朝鲜半岛与大别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的变形特征,探讨大别苏鲁构造带在朝鲜半岛的东延特征,取得如下认识:朝鲜半岛中部的主要构造带在中生代经历了碰撞阶段(210Ma)、逆冲推覆(200~150Ma)、造山后伸展阶段(140~90Ma)三个主要的构造过程;从变形期次和变形特征看,临津江构造带与大别造山带的北淮阳构造带、苏鲁构造带北部威海地区具有可比性,沃川构造带与南大别构造带有相似之处;在朝鲜半岛,自临津江带至沃川带构成了较完整的中生代碰撞造山带,即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东延部分,原认为的"京畿地块"应属造山带的一部分。
引用
收藏
页码:3187 / 3204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87 条
  • [1] Exotic origin of the Chinese continental shelf: new insights into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eastern China since the Mesozoic[J]. Yaoling Niu,Yi Liu,Qiqi Xue,Fengli Shao,Shuo Chen,Meng Duan,Pengyuan Guo,Hongmei Gong,Yan Hu,Zhenxing Hu,Juanjuan Kong,Jiyong Li,Jinju Liu,Pu Sun,Wenli Sun,Lei Ye,Yuanyuan Xiao,Yu Zhang.Science Bulletin. 2015(18)
  • [2] 中朝-扬子板块碰撞结合带东部边界及海域延伸
    岳保静
    廖晶
    刘鸿
    曾洁
    施剑
    [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4, 34 (01) : 75 - 85
  • [3] 大别地块东南缘变质P-T条件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石永红
    王娟
    康涛
    徐旭峰
    [J]. 岩石学报, 2013, 29 (05) : 1540 - 1558
  • [4] 中大别腹地榴辉岩锆石U-Pb年龄及其类型归属
    徐旭峰
    石永红
    林伟
    冀文斌
    [J]. 岩石学报, 2013, 29 (05) : 1559 - 1572
  • [5] 中国东部-朝鲜半岛中生代板块结合带划分研究现状与问题
    唐贤君
    於文辉
    单蕊
    [J]. 地质学报, 2010, 84 (05) : 606 - 617
  • [6] 晓天-磨子潭断裂后造山伸展活动的40Ar-39Ar年代学记录
    王勇生
    向必伟
    朱光
    陈文
    魏鑫
    [J]. 地球化学, 2009, 38 (05) : 458 - 471
  • [7] 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可能的构造表现
    侯泉林
    武昱东
    吴福元
    翟明国
    郭敬辉
    李忠
    [J]. 地质通报, 2008, (10) : 1659 - 1666
  • [8] 大别山晚中生代剪切带特征及年代学制约
    侯泉林
    刘庆
    李俊
    张宏远
    [J]. 地质科学 , 2007, (01) : 114 - 123
  • [9] 成岩混层(I/S)Ar-Ar年龄谱型及39Ar核反冲丢失机理研究——以浙江长兴地区P-T界线粘土岩为例
    张彦
    陈文
    陈克龙
    刘新宇
    [J]. 地质论评, 2006, (04) : 556 - 561
  • [10] 大别山东端郯庐断裂带由走滑向伸展运动转换的40Ar-39Ar年代学记录
    王勇生
    朱光
    宋传中
    刘国生
    向必伟
    李长城
    谢成龙
    [J]. 地质科学, 2006, (02) : 242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