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国家保护义务及展开

被引:415
作者
王锡锌
机构
[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个人信息受保护权; 国家保护义务; 工具性权利; 个人信息保护;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21.01.010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D922.16 [文教、卫生管理法令];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030103 ;
摘要
个人信息保护法体系建构的基础是国家在宪法上所负有的保护义务,该义务对应着"个人信息受保护权",而不是"个人信息权"。将个人信息作为私权客体的权利保护模式,在规范逻辑、制度功能等方面存在局限;应以"个人信息受保护权—国家保护义务"框架建构个人信息的权力保护模式。在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国家保护义务意味着国家不仅应履行尊重私人生活、避免干预个人安宁的消极义务,还应通过积极保护,支援个人对抗个人信息处理中尊严减损的风险。基于控制"数据权力"这一侵害风险源的需要,国家一方面应避免过度侵入个人信息领域;另一方面应通过制度性保障、组织与程序保障以及侵害防止义务的体系化,营造个人信息保护的制度生态。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66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个人数据的刑法保护模式 [J].
劳东燕 .
比较法研究, 2020, (05) :35-50
[2]   论我国民法典中个人信息权益的性质 [J].
程啸 .
政治与法律, 2020, (08) :2-14
[3]   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J].
程啸 .
财经法学, 2020, (04) :32-53
[4]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定位 [J].
周汉华 .
法商研究, 2020, 37 (03) :44-56
[5]   个人信息的双重属性与行为主义规制 [J].
丁晓东 .
法学家, 2020, (01) :64-76+193
[6]   在分享和控制之间 数据保护的私法局限和公共秩序构建 [J].
梅夏英 .
中外法学, 2019, 31 (04) :845-870
[7]   《民法总则》个人信息保护条文研究 [J].
张新宝 .
中外法学, 2019, 31 (01) :54-75
[8]   个人信息私法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J].
丁晓东 .
法学研究, 2018, 40 (06) :194-206
[9]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主要矛盾研讨 [J].
张新宝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 (05) :45-56+204
[10]   论大数据时代的个人数据权利 [J].
程啸 .
中国社会科学, 2018, (03) :102-12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