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展演与权力:西藏旅游过程中的“他者性”建构

被引:24
|
作者
钱俊希 [1 ,2 ]
张瀚 [1 ,2 ]
机构
[1] 华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
[2]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他者性; 话语建构; 展演; 文化差异; 西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在旅游的过程中,东道主常常被刻写上"他者"的文化意涵。游客带着追求"文化差异"的诉求前往"他者的世界",在异域邂逅他者。文章以拉萨大昭寺广场及其周边的八廓街作为案例地,以藏族人在八廓街的转经、磕长头行为作为实证研究的切入点,以汉族游客和藏族人两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西藏旅游发展以及中国后改革时期转型背景下,藏族的"他者性"如何在汉-藏互动过程中被建构。文章认为,藏族的"他者性"并非具有先验的、一成不变的意涵,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与社会互动中不断生产的。文章关注"他者性"建构过程中的两个维度——我者对于他者的凝视,藏族人对于自身的他者性的展演。一方面,转经、磕长头行为使游客将藏族人视为神圣、美好、朴实的代名词,对他者的建构存在浪漫化-理想化的倾向。另一方面,藏族他者并非凝视的被动接受者。随着"职业磕头者"的出现,一部分藏族人将凝视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本,通过他者性的展演,积极地响应游客建构的文化意义,以此获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总而言之,"他者性"的建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忽略我者及他者所处的社会情境及诉求。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9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8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