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流域降雨侵蚀力变化及其对入湖悬移质输沙量的影响

被引:10
作者
顾朝军
朱永清
李仁华
姚赫
机构
[1]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 输沙量; 人类活动; 鄱阳湖流域;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21.06.007
中图分类号
S157.1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揭示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演变及其对入湖泥沙的影响对科学指导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流域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鄱阳湖流域63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降雨量和鄱阳湖"五河"入湖悬移质输沙量(以下简称"输沙量")年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双累积曲线、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流域降雨侵蚀力和入湖输沙量动态过程,定量评估了降雨侵蚀力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入湖输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平均降雨侵蚀力为10 034.1(MJ·mm)/(hm2·h),介于6 738.8~12 734.8 (MJ·mm)/(hm2·h),呈西南地区低、东北地区高的空间分布格局;降雨侵蚀力年际间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P>0.05),在21世纪10年代最大,20世纪60年代最小。鄱阳湖入湖年均总输沙量1 183.3×10~4 t,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在20世纪70年代最大,21世纪00年代最小。入湖总输沙量和赣江、信江及修水输沙量分别在1992年、1999年后发生趋势性减少(P<0.01)。以输沙量突变前的时段为基准期,突变年份后人类活动和降雨侵蚀力变化对入湖总输沙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分别为-138.1%和38.1%;对赣江入湖输沙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分别为-125.8%和25.8%;对信江入湖输沙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分别为-121.3%和21.3%;对修水入湖输沙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分别为-141.4%和41.4%。近60年降雨侵蚀力变化表现为增加入湖输沙量,而人类活动(水库建设、水土保持和采砂活动)是鄱阳湖入湖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5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21]   延河流域水土保持对径流泥沙的影响 [J].
李传哲 ;
王浩 ;
于福亮 ;
杨爱民 ;
严登华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1, (01) :1-8
[22]   双累积曲线方法理论及在水文气象领域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J].
穆兴民 ;
张秀勤 ;
高鹏 ;
王飞 .
水文, 2010, 30 (04) :47-51
[23]   近48年广东省降雨侵蚀力的变化 [J].
罗健 ;
胡耀国 ;
荣艳淑 ;
廖义善 .
热带气象学报, 2010, 26 (04) :499-503
[24]   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 [J].
樊哲文 ;
黄灵光 ;
钱海燕 ;
方豫 .
资源科学, 2009, 31 (10) :1787-1792
[25]   基于遥感技术的鄱阳湖采砂对水体透明度的影响 [J].
邬国锋 ;
崔丽娟 .
生态学报, 2008, 28 (12) :6113-6120
[26]   鄱阳湖地区流域水土流失特点研究初探 [J].
师哲 ;
张亭 ;
高华斌 .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8, (03) :38-41
[27]   鄱阳湖湖口、外洲、梅港三站水沙变化及趋势分析(1955-2001年) [J].
郭鹏 ;
陈晓玲 ;
刘影 .
湖泊科学, 2006, (05) :458-463
[28]   坡面水蚀预报模型研究 [J].
江忠善 ;
郑粉莉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1) :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