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生产净碳效应分异研究

被引:226
作者
田云 [1 ,2 ]
张俊飚 [1 ,2 ]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中国; 农业碳排放; 碳汇; 碳效应; 分异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05 ; 020106 ;
摘要
农业具有碳排与碳汇的双重效应。分析和把握不同省区的农业净碳水平,是深入研究农业生产碳排放问题的重要前提。鉴于此,研究基于农用物资投入、稻田、土壤、牲畜养殖等四方面23类主要碳源和以水稻、小麦为代表的15类主要农作物碳汇品种,测算了我国1995—2010年及31个省(市、区)2010年的农业生产碳排量、碳汇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各自净碳汇量。结果表明:①我国农业生产净碳汇量总体保持上升态势,由1995年的26 736.13×104t增至2010年的37 697.19×104t,年均递增2.32%。其中,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24 952.39×104t增至2010年的29 116.91×104t,年均递增1.03%;碳汇量由1995年的51 688.51×104t增至2010年的66 814.10×104t,年均递增1.73%,碳汇增速明显快于碳排增速,可见我国在农业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分阶段来看,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阶段变化特征。②横向来看,区域净碳效应差异明显:农业生产净碳汇绝对量,排在前10位的地区占全国农业生产净碳汇总量的73.02%,而排在后10位的地区仅占全国的1.59%。农业生产碳汇水平,黑龙江、吉林、广西排在前三位,分别高达410.81%、400.94%和356.79%;西藏、青海、福建排在后三位,仅为25.57%、41.55%和103.80%。其中,黑龙江等12个地区农业碳汇水平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229.47%)。
引用
收藏
页码:1298 / 130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21]   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对策 [J].
董红敏 ;
李玉娥 ;
陶秀萍 ;
彭小培 ;
李娜 ;
朱志平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10) :269-273
[22]   农业温室气体清单方法研究最新进展 [J].
李迎春 ;
林而达 ;
甄晓林 .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10) :1076-1080
[23]   川中丘陵区冬灌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研究 [J].
江长胜 ;
王跃思 ;
郑循华 ;
李晶 ;
黄耀 ;
韩广轩 ;
张中杰 ;
朱波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3) :539-544
[24]   冬灌田影响水稻生长期甲烷排放量的因素分析 [J].
蔡祖聪 ;
谢德体 ;
徐华 ;
魏朝富 ;
高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5) :705-709
[25]   种植夏季豆科作物对旱地氧化亚氮排放贡献的研究 [J].
熊正琴 ;
邢光熹 ;
鹤田治雄 ;
施书莲 ;
沈光裕 ;
杜丽娟 ;
钱薇 .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09) :1104-1108
[26]   土壤氧化亚氮产生、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J].
齐玉春 ;
董云社 .
地理学报, 1999, (06) :534-542
[27]   稻田甲烷排放及产生、转化、输送机理 [J].
王明星 ;
李晶 ;
郑循华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98, (04) :218-230
[28]   中国农田N2O排放量的估算 [J].
王智平 .
农村生态环境, 1997, (02) :52-56
[29]   几种旱地农作物在农田N2O释放中的作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J].
于克伟,陈冠雄,杨思河,吴杰,黄斌,黄国宏,徐慧 .
应用生态学报, 1995, (04) :387-391
[30]   中国地区氧化亚氮排放量及其变化的估算 [J].
王少彬 ;
苏维瀚 .
环境科学, 1993, (03) :42-4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