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物和增温联合作用对峨眉冷杉幼苗抗氧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4
作者
杨阳 [1 ,2 ]
杨燕 [1 ]
王根绪 [1 ]
郭剑英 [1 ,3 ]
羊留冬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环境演变与调控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增温; 氧化伤害; 气候变暖; 抗氧化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3 [环境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峨眉冷杉林是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暗针叶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然更新对全球变化非常敏感,是研究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代表性森林类型。以峨眉冷杉幼苗为研究对象,以开顶式增温小室(Open top chambers,OTCs)和电热棒联合的方式增加环境温度,人为添加不同类型凋落物(A,75%峨眉冷杉针叶+25%杜鹃荚灌木叶凋落物;B,55%峨眉冷杉针叶+45%杜鹃荚灌木叶凋落物),共设置4个处理:(1)凋落物A+增温T(A-T);(2)凋落物B+增温T(B-T);(3)凋落物A+环境温度T0(A-T0);(4)凋落物B+环境温度T0(B-T0)。研究增温和两种类型凋落物联合作用下峨眉冷杉幼苗的生理生态响应特征。得到以下结果:(1)在环境温度下,A型凋落物情景下的冷杉幼苗的电导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率比B型情景下高;而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氢酶(A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比B型凋落物情景下低。说明在当前环境温度下,B型凋落物比A型凋落物更加适合冷杉幼苗的生长。(2)在A型凋落物情景下,增温处理显著增加了冷杉幼苗叶片的自由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氢浓度;在B型凋落物情景下,增温处理显著降低了冷杉幼苗丙二醛、自由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增加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可见,与A型凋落物相比,增温使得B型凋落物情景下的冷杉幼苗膜伤害程度减小。(3)不同类型凋落物与增温的联合作用均降低了冷杉幼苗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与A-T处理相比,B-T处理下冷杉幼苗叶片的电导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更低,而POD、APX、GR、CAT抗氧化酶活性却更高。研究结果表明,针叶成分相对较少的B型凋落物更有利于峨眉冷杉幼苗适应未来气候变暖情景。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6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短期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的影响 [J].
李娜 ;
王根绪 ;
杨燕 ;
高永恒 ;
柳林安 ;
刘光生 .
生态学报, 2011, 31 (04) :895-905
[2]   增温与放牧对矮嵩草草甸4种植物气孔密度和气孔长度的影响 [J].
张立荣 ;
牛海山 ;
汪诗平 ;
李英年 ;
赵新全 .
生态学报, 2010, 30 (24) :6961-6969
[3]   贡嘎山峨眉冷杉成熟林凋落物量动态研究 [J].
羊留冬 ;
王根绪 ;
杨燕 ;
曹洋 ;
李伟 ;
郭剑英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2 (06) :1163-1167+1174
[4]   青藏高原东缘林线交错带糙皮桦幼苗光合特性对模拟增温的短期响应 [J].
徐振锋 ;
胡庭兴 ;
张力 ;
张远彬 ;
鲜骏仁 ;
王开运 .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 (03) :263-270
[5]   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 [J].
徐振锋 ;
尹华军 ;
赵春章 ;
曹刚 ;
万名利 ;
刘庆 .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 (06) :1208-1219
[6]   低温下壳聚糖处理对黄瓜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J].
薛国希 ;
高辉远 ;
李鹏民 ;
邹琦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2004, (04) :441-448
[7]   长江上游峨眉冷杉林结构特征的研究 [J].
高甲荣 ;
张东升 ;
牛健植 ;
余新晓 ;
张文敬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1) :20-24
[8]   活性氧对外源IAA诱导的ACC合酶活性的影响(英) [J].
柯德森 ;
王爱国 ;
孙谷畴 ;
董良峰 .
ActaBotanicaSinica, 2002, (05) :551-556
[9]  
贡嘎山植被[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刘照光等 编, 1985
[10]   Ec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Abies fabri seedlings to drought stress and nitrogen supply [J].
Guo, Jianying ;
Yang, Yan ;
Wang, Genxu ;
Yang, Liudong ;
Sun, Xiangyang .
PHYSIOLOGIA PLANTARUM, 2010, 139 (04) :33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