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系统养分循环利用对土壤肥力和可持续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48
作者
王凯荣
刘鑫
周卫军
谢小立
R.J.Buresh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InternationalRiceResearchInstituteDAPO,MetroManila,thePhilippines湖南长沙,湖南长沙,湖南长沙,湖南长沙
关键词
稻田生态系统; 养分循环; 可持续生产力; 土壤肥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基于12a田间定位试验结果,研究了在不同化肥配施条件下,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对亚热带红壤稻田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施用化肥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必要条件。在连续不施肥情况下,水稻产量维持在5.6t·hm-2的水平,投入化肥N(229kg·hm-2)、N-P(39kg·hm-2)和N-P-K(162kg·hm-2)之后,产量分别提高到了6.6、7.9和9.0t·hm-2。农田系统有机养分循环利用能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但产量增益随NPK配施程度提高而降低。②在不施肥或只施N肥的情况下,有机物循环利用能显著降低水稻产量的年际变异系数,而在NP或NPK配施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则不能显著提高水稻的稳产性能,说明适量和平衡地提供水稻所需的营养元素是水稻稳产的物质基础,至于这些养分是来自化肥或有机肥源并不重要。红壤稻田早稻的稳产性受施肥模式的影响较大,施磷肥是降低早稻产量波动、提高稳产性能的最重要条件。③连续12a不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施化肥NPK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出不稳定的上升趋势,而有机物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通过有机物养分资源的循环利用,可有效降低当前稻田化肥的高投入水平,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041 / 104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红壤丘陵区稻田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环境影响的监测评价 [J].
李峰 ;
王凯荣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 (01) :67-71
[2]   稻草还田对土壤钾、磷、锌的吸附-解吸及其有效性的影响(英文) [J].
李学垣 ;
王启发 ;
徐凤琳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3) :227-232
[3]   旱地和水田有机碳分解速率的探讨与质疑 [J].
黄东迈 ;
朱培立 ;
王志明 ;
余晓鹤 .
土壤学报, 1998, (04) :482-492
[4]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作物产量增益的地理分异 [J].
沈善敏 ;
殷秀岩 ;
宇万太 ;
张璐 ;
陈欣 ;
刘鸿翔 ;
王德禄 ;
王凯荣 ;
周卫军 ;
谢小立 .
应用生态学报, 1998, (04) :44-50
[5]   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增产效应及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定位研究 [J].
刘杏兰,高宗,刘存寿,司立征 .
土壤学报, 1996, (02) :138-142+142+144-147
[6]   我国化肥的肥效及其提高的途径——全国化肥试验网的主要结果 [J].
林葆 ;
李家康 .
土壤学报, 1989, (03) :273-279
[7]  
秸秆还田的机理与技术模式[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刘巽浩等主编,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