镉胁迫对拟南芥幼苗形态 生理和错配修复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

被引:13
作者
韩艳萍 [1 ,2 ]
刘宛 [1 ]
李艳芝 [3 ]
李培军 [1 ]
张巧丽 [1 ,2 ]
郭艳丽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济宁医学院药学院
关键词
镉; 错配修复基因; 细胞增殖核抗原基因; 生物标记物; 半定量RT-PCR;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3 [环境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拟南芥为供试材料,从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分子指标3个层次研究了镉(Cd)的毒理效应,筛选Cd敏感生物标记物。分子指标的研究以18SrRNA为看家基因,错配修复基因MutS2homolog(atMSH2),atMSH3,atMSH7,细胞增殖核抗原1和2(atPCNA1和atPCNA2)为检测目的基因,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研究Cd胁迫对上述错配修复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0、0.125、0.25、1.0、3.0mg·L-1)Cd处理7d后,根长随Cd胁迫强度的增加而降低;0.125mg·L-1Cd处理下,地上部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而在0.25、1.0和3.0mg·L-1Cd时降低,但仍高于对照;幼苗叶片数、地上部鲜重、叶绿素含量变化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地上部atMSH2,atPCNA1,atPCNA2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与Cd胁迫浓度呈明显的倒U字型关系,分别在0.125,0.25和0.125mg·L-1Cd时达到最大值。以上结果表明,地上部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与上述3个错配修复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改变趋势相符,且均对Cd污染胁迫较敏感,可以作为检测Cd污染及其相关生物学效应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引用
收藏
页码:1246 / 125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镉胁迫对蚕豆幼苗基因组DNA多态性的影响 [J].
解莉婧 ;
刘宛 ;
李培军 ;
李淑芹 ;
王菲 ;
齐雪梅 ;
臧淑艳 .
生态学杂志, 2007, (01) :35-39
[2]   Cd对油菜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生态毒性 [J].
王兴明 ;
李晶 ;
涂俊芳 ;
黄永杰 ;
刘登义 .
土壤通报, 2006, (06) :1218-1223
[3]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分子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J].
宋楠萌 ;
桑建利 ;
徐恒 .
自然科学进展, 2006, (10) :1201-1209
[4]   镉胁迫对大麦幼苗基因组DNA多态性影响 [J].
刘宛 ;
郑乐 ;
李培军 ;
齐雪梅 ;
周启星 ;
孙铁珩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01) :19-24
[5]   镉的生物毒性及其防治策略 [J].
黄宝圣 .
生物学通报, 2005, (11) :26-28
[6]   肺癌组织中hMSH2及PCNA的表达及意义 [J].
庹新兰 ;
白明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05) :691-694
[7]   镉对水稻幼苗叶片几种元素含量的影响 [J].
张伟锋 ;
陈平 .
农业与技术, 2004, (05) :65-67
[8]   污染土壤的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 [J].
刘宛 ;
李培军 ;
周启星 ;
孙铁珩 .
生态学杂志, 2004, (05) :150-155
[9]   DNA损伤和修复生物标记物的检测研究 [J].
吕斌 ;
周宜开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2, (02) :55-57
[10]  
环境生物学[M]. 武汉大学出版社 , 熊治廷编著,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