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耕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水稻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49
作者
孙国峰 [1 ]
陈阜 [1 ]
肖小平 [2 ]
伍芬琳 [1 ]
张海林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作物栽培与耕作学重点实验室
[2]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关键词
轮耕; 稻田; 土壤物理性状;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针对南方稻田连续免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土壤轮耕效应的初步研究。试验选择双季稻区连续7年免耕稻田,设置免耕、旋耕和翻耕3种耕作处理(即免耕-免耕,免耕-旋耕和免耕-翻耕),早稻和晚稻采取同一耕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免耕后进行土壤耕作(翻耕、旋耕)可以降低耕作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水贮量,尤为翻耕显著,早、晚稻均表现为这一趋势;晚稻收获时,表层0~5 cm的毛管孔隙度表现为免耕-翻耕、免耕-旋耕在5%水平上显著高于免耕-免耕,而下层差异不显著;早、晚稻晒田时,表层0~5 cm原状土饱和导水率均表现为免耕-翻耕在5%水平上显著高于免耕-免耕和免耕-旋耕,而5~10 cm无显著性差异;早、晚稻的实际产量均表现为免耕-旋耕>免耕-翻耕>免耕-免耕,起主要作用的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
引用
收藏
页码:109 / 11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免耕直播对一季晚稻田土壤特性和杂交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J].
冯跃华 ;
邹应斌 ;
Roland J Buresh ;
许桂玲 ;
敖和军 ;
王淑红 .
作物学报, 2006, (11) :1728-1736
[2]   容重对土壤饱和水分运动参数的影响 [J].
吕殿青 ;
不详 ;
邵明安 ;
不详 ;
刘春平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6, (03) :154-157
[3]   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的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吴华山 ;
陈效民 ;
叶民标 ;
吴华强 .
灌溉排水学报, 2006, (02) :46-49
[4]   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进展与研究对策 [J].
章秀福 ;
王丹英 ;
符冠富 ;
李华 .
土壤通报, 2006, (02) :2346-2351
[5]   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J].
张海林 ;
高旺盛 ;
陈阜 ;
朱文珊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1) :16-20
[6]   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J].
张海林 ;
秦耀东 ;
朱文珊 .
土壤, 2003, (02) :140-144
[7]   华北平原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 [J].
周兴祥 ;
高焕文 ;
刘晓峰 .
农业工程学报, 2001, (06) :81-84
[8]   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 [J].
高亚军 ;
朱培立 ;
黄东迈 ;
王志明 ;
李生秀 .
土壤与环境, 2000, (01) :27-30
[9]   连续免耕对中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J].
朱炳耀 ;
黄建华 ;
黄永耀 ;
刘建 .
福建农业学报, 1999, (S1) :159-163
[10]  
L.A Ferreras,J.L Costa,F.O Garcia,C Pecorari.Effect of no-tillage on som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 structural degraded Petrocalcic Paleudoll of the southern “Pampa” of Argentina[J].Soil & Tillage Research,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