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被引:20
作者
杨玉珍
机构
[1] 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
耦合; 综述; 生态-环境-经济; 快速城镇化地区; 协同发展;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4.03.013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F299.21 [城镇形成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083304 ;
摘要
国外不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双向作用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等研究,但由于城镇化进程和国情不同,国外鲜见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研究。快速城镇化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活跃的地带,又是矛盾多发、尖锐的地区,存在生态、环境、经济诸多问题。有必要梳理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的文献,查找研究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贯彻生态文明,指导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当前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研究梳理为3个方面:其一,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区位布局层面快速城镇化地区内涵外延界定,其存在的区内生态、环境、经济问题、以及区际矛盾;其二,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维度、环境维度、经济维度等单一维度、某一方面的研究;其三,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多要素、多维度间耦合关联与协同发展的研究。总结出当前研究存在的3个不足:即单维度研究多、两维度次之,多维度、系统性、多学科研究缺乏;结构、功能构成论研究多,耦合生成内在机理研究少;东部发达地区研究多,中西部加速城镇化地区研究少。基于此,提出了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研究努力方向,应针对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区域层次界定和研究快速城镇化地区;研究重点由单纯注重东部地区状态分析和问题验证,转向东部地区经验借鉴和中西部地区过程监督、指导并重。研究视角上综合运用经济学、系统学、地理学等多科学知识和方法;研究主要内容从生态、环境、经济系统构成论走向生成论。借鉴一般性区域生态-环境-经济耦合模式和耦合协同量化测度方法。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对接,实现农户、企业、政府等主体,产业、生态、环境等政策,科技、制度、信息等要素,土地、规划、建设等管理部门的协同。
引用
收藏
页码:541 / 54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0 条
[31]   快速城市化地区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以深圳市为例 [J].
邬彬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0, 22 (02) :54-58+75
[32]   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需水与土地利用结构关系研究 [J].
杨沛 ;
毛小苓 ;
李天宏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 (02) :298-306
[33]   西部快速城市化地区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J].
潮洛濛 ;
翟继武 ;
韩倩倩 .
经济地理, 2010, 30 (02) :239-243
[34]   从“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起步 [J].
吴良镛 .
城市规划, 2010, 34 (02) :9-12
[35]   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影响的模拟研究——以深圳市布吉河流域为例 [J].
郑璟 ;
方伟华 ;
史培军 ;
卓莉 .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09) :1560-1572
[36]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辨——“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淖 [J].
仇保兴 .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6 (01) :1-7
[37]   快速城市化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以广州市为例 [J].
龚建周 ;
夏北成 ;
陈健飞 .
生态学报, 2008, (10) :4992-5001
[38]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杭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 [J].
邓劲松 ;
李君 ;
余亮 ;
王珂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9) :2003-2008
[39]   港湾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以厦门市为例 [J].
孙翔 ;
朱晓东 ;
李杨帆 .
生态学报, 2008, (08) :3563-3573
[40]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人文因素分析 [J].
毛蒋兴 ;
李志刚 ;
闫小培 ;
周素红 .
资源科学, 2008, (06) :93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