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东、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成岩演化规律

被引:16
作者
于兴河
张道建
李胜利
雷鸣
郜建军
孙洪斌
孟卫工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北京,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北京,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北京,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规划研究院!北京,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规划研究院!北京,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
关键词
辽河油田; 深层; 成岩作用; 次生孔隙; 有机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122.2 [];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辽河油田东、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砂岩次生孔隙的发育有着明显的差异,东部凹陷为3 个次生孔隙发育带,而西部为2 个;东部凹陷沙二下部- 沙三段顶部的次生孔隙带,即上部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是受地表淡水淋滤和后期沿不整合面的开启性水循环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下部两个带与西部凹陷的两个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形成机理类似,为封闭性水循环的有机酸水溶液对硅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所致。其形成的地质条件是温度100~130℃,压力系数1.2~1.3±,烃源岩大量排烃的阶段和深度。
引用
收藏
页码:291 / 29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辽河油田东、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沉积相模式 [J].
于兴河 ;
张道建 ;
郜建军 ;
雷明 ;
吴乃苓 ;
孟卫工 ;
孙洪斌 .
古地理学报, 1999, (03) :40-49
[2]  
Organic- inorganic interactions and sand-stones diagenesis. Surdam R C,et a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Bulletin . 1989
[3]  
碎屑储集岩的成岩作用研究[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郑浚茂,庞明编著, 1989
[4]   碎屑岩储集层孔隙的形成、演化和预测 [J].
朱国华 .
沉积学报, 1992, (03) :114-123
[5]   碎屑岩储集层孔隙的形成、演化和预测 [J].
朱国华 .
沉积学报, 1992, (03) :114-123
[6]   构造、沉积与成岩综合一体化模式的建立——以松南梨树地区后五家户气田为例 [J].
于兴河 ;
郑浚茂 ;
宋立衡 ;
肖海燕 ;
张玉明 .
沉积学报, 1997, (03) :10-15
[7]  
Significance of secondary porosity. Schm m ugan G. AAPG Bulletin .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