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yt b基因和形态学的鼠兔属系统发育研究及鼠兔属1新亚属5新种描述

被引:44
作者
刘少英 [1 ]
靳伟 [1 ]
廖锐 [1 ]
孙治宇 [1 ]
曾涛 [2 ]
符建荣 [1 ]
刘洋 [1 ]
王新 [1 ]
李盼峰 [1 ]
唐明坤 [1 ]
谌利民 [3 ]
董立 [4 ]
韩明德 [5 ]
苟丹 [6 ]
机构
[1]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 四川黄龙自然保护区
[5] 青海孟达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 四川省巴中市林业局
关键词
鼠兔; 系统发育; 新亚属; 新种; 异耳屏; 扁颅鼠兔; 黄龙鼠兔; 大巴山鼠兔; 雅鲁藏布鼠兔; 邛崃鼠兔;
D O I
10.16829/j.slxb.201701001
中图分类号
Q959 [动物分类学(系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02 ;
摘要
本研究扩增了169号鼠兔属样本的Cyt b基因序列,代表13个种11个亚种及5个未分类单元,下载了66条分类地位确定而完整的Cyt b基因序列,包括25种及9个亚种。构建了Bayesian系统发育树,计算了遗传距离,开展了物种界定分析;对13个种4亚种及5个未分类单元174号完整头骨和外形的20个形态学量度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T检验;对头骨和身体外部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鼠兔属包含5个亚属,分别是Ochotona,Conothoa,Pika,Lagotona和一新亚属;5个亚属间的遗传距离在12.8%-16.0%之间;高黎贡鼠兔(Ochotona gaoligongensis)是灰颈鼠兔(O.forresti)的亚种;喜马拉雅鼠兔(O.himalayana)是灰鼠兔(O.roylei)的亚种;木里鼠兔(O.muliensis)是川西鼠兔(O.gloveri)的亚种;宁夏鼠兔(O.argentata)应为蒙古鼠兔(O.pallasi)的亚种;西伯利亚鼠兔(O.turuchanensis)为高山鼠兔(O.alpina)的同物异名。藏鼠兔循化亚种(O.thibetana xunhuaensis)应提升为种:循化鼠兔(O.xunhuaensis);东北鼠兔长白山亚种(O.hyperborea coreana)应该提升为种:长白山鼠兔(O.coreana);藏鼠兔峨眉亚种(O.thibetana sacraria)应提升为种:峨眉鼠兔(O.sacraria);藏鼠兔锡金亚种(O.thibetana sikimaria)应提升为种:锡金鼠兔(O.sikimaria)。通过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研究,发现了鼠兔属1新亚属和5个新种。新亚属命名为异耳鼠兔亚属(Alienauroa subgen.n.),属模为黄龙鼠兔(O.huanglongensis sp.n.),成员包括黄龙鼠兔新种、峨眉鼠兔、循化鼠兔,以及在龙门山和大巴山发现的2个新种,共计5个种。新亚属的鉴定特征是:耳上前缘内侧有一个密被短毛的异耳屏(Congenial tragus);头骨扁平,颅面平直;眼小,眼眶长和眼眶宽均小于其他亚属;被毛粗长而无光泽;腹毛多为灰白色。5个新种分别发现于四川黄龙自然保护区、四川北部龙门山、四川北部大巴山、四川西部邛崃山、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朗县。我们分别将其命名为黄龙鼠兔(Ochotona huanglongensis sp.n.)、扁颅鼠兔(Ochotona flatcalvariam sp.n.)、大巴山鼠兔(Ochotona dabashanensis sp.n.)、雅鲁藏布鼠兔(Ochotona yarlungensis sp.n.)和邛崃鼠兔(Ochotona qionglaiensis sp.n.)。黄龙鼠兔的鉴定特征是:门齿孔前段平行;脑颅扁平,颅高为颅全长的33.5%;耳大,平均20 mm以上(不含耳基部的管),异耳屏三角形,但顶端圆形;毛长而粗糙,无光泽,背部毛长约20 mm;腹面毛色以灰白为主;前后足背面灰白色,腹面黑灰色,指(趾)垫大,橘黄色,露出毛外,爪黄白色半透明。扁颅鼠兔的鉴定特征是:脑颅异常扁平,颅高约11 mm,颅高仅为颅全长的31%;眼眶很小,平均6.7 mm×5.6 mm;个体小,体长140 mm以下;体毛长而粗糙无光泽,背部毛长22 mm;耳小,平均17 mm左右,异耳屏阔圆型,相对较小;背毛沙黄色,腹毛黄白。大巴山鼠兔的鉴定特征是:异耳屏镰刀状;耳相对较小,均在17 mm以下,和峨眉鼠兔、扁颅鼠兔差不多,比该亚属循化鼠兔和黄龙鼠兔小。颅高相对较大,颅面更隆突,颅高平均12.45 mm,眼眶相对较大,平均8.52 mm×7.13 mm。雅鲁藏布鼠兔的鉴定特征是:与黑唇鼠兔(O.curzoniae)和努布拉克鼠兔拉萨亚种(O.nubrica lhasaensis)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唇缘有很窄的深灰色圈,深灰色圈外侧为灰白色;前后足底部毛浓密,趾端毛多而长,趾垫和爪隐于毛中;个体中等,体长150 mm左右,比黑唇鼠兔和努布拉克鼠兔拉萨亚种小得多;颅面较隆突,但与黑唇鼠兔相比,颅面相对平直;被毛黑褐色。邛崃鼠兔的鉴定特征是:大小及头骨和藏鼠兔很相似,但该种和藏鼠兔的显著不同是眶间宽狭窄,平均4.05(3.64-4.19)mm,而藏鼠兔眶间宽一般超过4.2 mm,平均为4.45 mm;该种毛色为沙色带黄色调,毛粗长;藏鼠兔为黑褐色调,毛相对较短;邛崃鼠兔前后足背面为显著的草黄色,而藏鼠兔前后足背面黄白色。
引用
收藏
页码:1 / 43
页数:43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中国耗兔亚属分类现状及分布 [J].
牛屹东 ;
魏辅文 ;
李明 ;
冯祚建 .
动物分类学报, 2001, (03) :394-400
[2]   中国鼠兔一新种——片马黑鼠兔 [J].
龚正达 ;
王应祥 ;
李章鸿 ;
李四全 .
动物学研究, 2000, (03) :204-209
[3]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five pika species (genus Ochotona)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NA restriction maps[J]. 于宁,郑昌琳,施立明,王文,兰宏,张亚平.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 1996(02)
[4]   黄河鼠兔Ochotona huangensis在河南省的发现及其分布 [J].
路纪琪,李新民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01) :99-99
[5]   鼠兔属5个种的分子分类及进化 [J].
于宁 ;
郑昌琳 ;
施立明 ;
王文 ;
兰宏 ;
张亚平 .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996, (01) :69-77
[6]   黄河鼠兔Ochotona huangensis(Matschie,1907)的分类研究 [J].
于宁 ;
郑昌琳 .
兽类学报, 1992, (03) :175-182
[7]   努布拉鼠兔(Ochotona nubrica Thomas,1922)的分类订正 [J].
于宁 ;
郑昌琳 .
兽类学报, 1992, (02) :132-138
[8]   高黎贡山鼠兔一新种 [J].
王应祥 ;
龚正达 ;
段兴德 .
动物学研究, 1988, (02) :201-207
[9]   中国鼠兔属(Ochotona)的研究——分类与分布 [J].
冯祚建 ;
郑昌琳 .
兽类学报, 1985, (04) :269-289
[10]   我国藏鼠兔一新亚种 [J].
寿仲灿 ;
冯祚建 .
兽类学报, 1984, (02) :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