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北盆山体系动力学模式的思考

被引:17
作者
邵济安
张长厚
张履桥
张永北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内蒙古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呼和浩特,北京
关键词
华北; 中-新生代; 盆山体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根据已有的初步研究,发现用目前较为流行的盆岭构造模式去解释华北中生代的盆岭体系成因有些困难。因此,尝试将晚中生代的华北盆地与周围山脉作为一个体系,探讨软流热物质上涌及其侧向扩展与该体系上部地壳的水平运动-变形之间的关系;探讨底侵作用对地壳演变的影响;通过热-动力学的数值模拟,建立华北中生代盆山体系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引用
收藏
页码:108 / 11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及其成矿作用.[M].牛树银等著;.地震出版社.2001,
[2]  
华北陆块北缘构造运动序列及区域构造格局.[M].崔盛芹等著;.地质出版社.2000,
[3]  
太行山造山带岩浆活动及其造山过程反演.[M].罗照华等著;.地质出版社.1999,
[4]  
中国东部大陆裂谷与油气.[M].谯汉生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5]  
中国东部地幔置换作用与中新生代岩石圈减薄.[M].郑建平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6]  
小秦岭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特征、形成机制及构造演化.[M].张进江等著;.海洋出版社.1998,
[7]  
渤海湾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模式.[M].陆克政等著;.地质出版社.1997,
[8]  
中国大陆根-柱构造.[M].邓晋福等著;.地质出版社.1996,
[9]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深源岩石包体.[M].鄂莫岚;赵大升主编;.科学出版社.1987,
[10]  
Mantle Dynamics and Plate Interactions in East Asia..Menzies MA; Xu YG;..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