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71
作者
蔡立国
饶丹
潘文蕾
张欣国
机构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3]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北京
[4] 江苏无锡
关键词
古油藏; 原油裂解; 成藏模式; 普光气田;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普光气藏天然气常规组成呈甲烷含量高、乙烷和丙烷等重烃含量低的组份特征,干燥系数C1/(C1—C5)介于0.989 6~0.999 6之间,明显属晚期裂解干气类型。普光古油藏的油源主要来自下志留统以及二叠系有效烃源岩,现今气藏气源主要来自古油藏原油的二次裂解以及下志留统、二叠系源岩干酪根的热裂解,现存沥青对普光气藏也有一定的贡献。普光气藏储集层主要发育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三段及上二叠统长兴组上部,为溶孔白云岩、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含砾屑鲕粒白云岩及糖粒状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属层状孔隙溶孔型储层。气藏盖层主要为该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四段及其上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膏盐层,构成了本区良好保存条件的重要因素。普光气藏属于构造—岩性复合气藏,气藏存在3期烃类流体注入;成藏模式可归纳为“多期成藏,油气转化,晚期定位”。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4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纪念黄汲清先生百岁诞辰 [J].
王金琪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4, (02) :115-120
[2]  
油气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王大锐著, 2000
[3]   原油二次裂解气——天然气重要的生成途径 [J].
赵孟军 ;
卢双舫 .
地质论评, 2000, (06) :645-650
[4]   四川盆地天然气的碳同位素特征 [J].
戴金星 ;
夏新宇 ;
卫延召 ;
陶士振 .
石油实验地质, 2001, (02) :115-121+132
[5]   川东北及川东区天然气成因类型探讨 [J].
刘光祥 ;
陶静源 ;
潘文蕾 ;
吕俊祥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2, (06) :512-516
[6]   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古地温梯度的探讨——以苏北盆地为例 [J].
谈彩萍 .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S1) :610-613
[7]   有机包裹体在油气运聚研究中的应用——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为例 [J].
刘小平 ;
徐健 ;
杨立干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4, (01) :94-99
[8]   碳同位素组成异常的天然气成因探讨——以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为例 [J].
孟卫工 .
石油实验地质, 2004, (06) :58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