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限

被引:114
作者
徐义刚 [1 ]
李洪颜 [1 ,2 ]
庞崇进 [1 ,2 ]
何斌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岩浆作用; 盆地分析; 克拉通破坏; 时限; 华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华北克拉通破坏时限的确定是探讨克拉通破坏机制及其动力学控制因素的关键,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分歧.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提出标志着其内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岩石圈减薄,还包括岩石圈物质成分、热状态和流变学性质以及相关的岩浆作用等方面的变化.由于后几种变化不一定只与岩石圈伸展关联,因此,克拉通破坏时限不能光靠伸展构造来确定.本文从岩浆生成和演化的基本原理出发,厘定了与克拉通破坏有关的岩浆活动标志,并结合该地区岩浆性质和盆地演化的特征,对华北岩石圈破坏的时限进行了约束,获得以下认识:(1)华北岩石圈减薄作用可能始于晚石炭纪-晚三叠纪,在晚侏罗纪-白垩纪达到高峰,并一直持续到白垩纪末期-新生代早期,因此华北岩石圈减薄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2)克拉通边缘和内部的岩石圈薄弱带在华北克拉通破坏中的作用显著,造成了克拉通破坏的时空不均匀性;(3)导致华北岩石圈破坏的构造控制因素可能是多元的.晚石炭纪古亚洲洋的南向俯冲以及后续的碰撞作用和晚三叠纪华南-华北板块的碰撞作用对华北克拉通破坏起到了"唤醒"的作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对华北岩石圈破坏的影响则是决定性的,是导致这一地区现今盆地和主要构造线的走向,岩浆作用性质的演变以及南北重力梯度带的形成的主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974 / 1989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69 条
[1]   华北克拉通北缘晚古生代活化:山西宁武-静乐盆地上石炭统太原组碎屑锆石U-Pb测年及Hf同位素证据 [J].
李洪颜 ;
徐义刚 ;
黄小龙 ;
何斌 ;
罗震宇 ;
燕滨 .
科学通报 , 2009, (05) :632-640
[2]   华北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研究的主要学术争论 [J].
吴福元 ;
徐义刚 ;
高山 ;
郑建平 .
岩石学报, 2008, 24 (06) :1145-1174
[3]   华北东部地区中生代盆地格局及演化过程探讨 [J].
吴智平 ;
侯旭波 ;
李伟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7, (04) :385-399
[4]   华北克拉通东部南北缘中生代火山-沉积格局及其构造转折过程 [J].
李忠 ;
董仁国 ;
郑建平 .
古地理学报, 2007, (03) :227-242
[5]   花岗岩成因研究的若干问题 [J].
吴福元 ;
李献华 ;
杨进辉 ;
郑永飞 .
岩石学报, 2007, (06) :1217-1238
[6]   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体侵位深度及其构造意义 [J].
张拴宏 ;
赵越 ;
刘健 ;
胡健民 ;
陈正乐 ;
李淼 ;
裴军令 ;
陈振宇 ;
周剑雄 .
岩石学报, 2007, (03) :625-638
[7]   华北地区三叠纪地层发育特征及原始沉积格局分析 [J].
彭兆蒙 ;
吴智平 .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03) :343-352
[8]   华北东部中生代晚期—新生代软流圈上涌与岩石圈减薄 [J].
路凤香 ;
郑建平 ;
邵济安 ;
张瑞生 ;
陈美华 ;
余淳梅 .
地学前缘, 2006, (02) :86-92
[9]   用玄武岩组成反演中—新生代华北岩石圈的演化 [J].
徐义刚 .
地学前缘, 2006, (02) :93-104
[10]   渤海湾地区中生代地层剥蚀量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J].
纪友亮 ;
胡光明 ;
黄建军 ;
吴智平 .
地质学报, 2006, (03) :35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