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传统产区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以黑龙江省嫩江县为例

被引:11
作者
董非非 [1 ,2 ]
刘爱民 [1 ]
封志明 [1 ]
薛莉 [1 ,2 ]
杨晓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大豆; 传统产区; 种植结构; 变化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6.11 [粮食作物];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目的]近年来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不断下降,而进口量却不断增加,2014年达7 140万t,是国内大豆产量的6倍。黑龙江省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传统产区,其近年的种植结构变化导致国内大豆产量下降。[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主要粮食作物呈现"两增一减"的格局:玉米和粳稻播种面积增加,大豆面积减少,且近年来大豆种植区域逐渐向黑龙江省西部集中。在此基础上,选取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县作为研究区代表,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其种植结构按积温带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研究区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00~2007年间,第四积温带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2007~2014年第四、五积温带新兴玉米面积猛增到17.4万hm2,且有继续北扩趋势,并推动大豆北扩东移,2014年大豆在粮食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较2000年减少27个百分点。[结论]新玉米品种的推广和作物种植比较收益是影响大豆传统产区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8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1]   基于比较优势的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 [J].
刘宏曼 ;
郭翔宇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6, (06) :22-26
[12]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3]   中国农业种植结构及演化的空间分布和原因分析 [J].
梁书民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6, (02) :29-34
[14]   黑龙江省过去20年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及其气候背景 [J].
云雅如 ;
方修琦 ;
王媛 ;
陶军德 ;
乔佃锋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5) :697-705
[15]   大豆主产区主要竞争农作物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 [J].
刘爱民 ;
于格 ;
于萧萌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5, (02) :35-39
[16]   基于耕地资源约束的中国大豆生产能力研究 [J].
刘爱民 ;
封志明 ;
阎丽珍 ;
于格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4) :430-436
[17]   用5日滑动平均气温作四季划分 [J].
唐薇 .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04) :19-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