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山生态修复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

被引:19
作者
杨慧玲 [1 ]
高鹏 [1 ]
王华伟 [1 ]
丁福俊 [2 ]
戴武刚 [2 ]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农业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 辽宁朝阳市水土保持局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植被类型; 土壤颗粒; 分形维数;
D O I
10.16843/j.sswc.2009.05.010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运用土壤粒径质量分布原理与分形理论,对大黑山生态修复区6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粒径的质量分数分布差别很大,土壤黏粒和粉粒含量林地比荒草地高87.47%和89.94%,砂粒含量和细砾与粗砾含量林地比荒草地低25.09%和19.19%;土壤粉粒和黏粒含量黑桦+山杨混交林、蒙古栎和山榆等天然次生林地明显高于山杏和油松等人工林地。2)有林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明显大于荒草地,天然次生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大于人工林,且以天然次生混交林最大。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粒径<0.05 mm的黏粒含量和粒径0.05~0.25 mm之间的粉粒含量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土壤的颗粒越小,细粒含量越高,分形维数越大。4)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不均匀系数呈较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随着土壤不均匀系数的降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增大。除荒草地外,大黑山生态修复区其他5种植被类型土壤均为不均匀性良好的土壤,以天然次生林土壤粒径分布结构较好,尤其是以天然次生混交林的最好,其次是人工林的。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5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丘陵半干旱区小流域入渗产流特征研究 [J].
高鹏 ;
刘作新 ;
于素荣 ;
柳京安 .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05) :11-14
[2]   土壤环境机械组成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J].
贾三春 ;
徐延文 .
中国环境监测, 1997, (03) :26-28
[3]   用粒径的重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 [J].
杨培岭 ;
罗远培 ;
石元春 .
科学通报 , 1993, (20) :1896-1899
[4]   山区小流域生态修复研究 [J].
余新晓 ;
牛健植 ;
徐军亮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 (01) :4-10
[5]   鲁中山区采取不同生态修复措施时的土壤粒径分形与孔隙结构特征 [J].
王丽 ;
刘霞 ;
张光灿 ;
刘信儒 ;
郭静 ;
袁利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 (02) :73-80
[6]  
Bartoli F R,Philippy M,Doirsse S N.Structure and self-similarity insilty and sandy soils:The fractal approach. Soil Science . 1991
[7]  
王文中编著.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M].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
[8]  
Tyler SW,Wheatcraft SW.Application of fractal mathematics to soil water retention estimation.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 1989
[9]   武夷山风景区森林景观土壤物理性质异质性及其分形特征 [J].
何东进 ;
洪伟 ;
胡海清 ;
吴承祯 ;
陈炳容 .
林业科学, 2005, (05) :175-179
[10]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土壤结构分形特征 [J].
王玉杰 ;
王云琦 ;
夏一平 ;
何正明 ;
蒋成 ;
张生涛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6, (04) :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