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盲蝽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39
作者
陆宴辉
仝亚娟
吴孔明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关键词
绿盲蝽; 触角; 感器; 超微结构;
D O I
10.16380/j.kcxb.2007.08.011
中图分类号
S435.622 [虫害]; S433 [植物虫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利用扫描电镜对绿盲蝽雌雄成虫的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绿盲蝽触角为线形,共4节,即柄节、梗节和2个鞭节。触角感器共有4种,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Bhm氏鬃毛。其中,毛形、刺形、锥形感器各有两种类型。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均没有明显差异。不同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与分布各不同。
引用
收藏
页码:863 / 86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两种防治措施下转Bt基因棉田绿盲蝽的发生与为害 [J].
郭建英 ;
周洪旭 ;
万方浩 ;
刘小京 ;
韩召军 .
昆虫知识, 2005, (04) :424-428
[2]   东亚飞蝗四种类型的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昆虫纲,直翅目)(英文) [J].
金鑫 ;
张善干 ;
张龙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4, (03) :300-305
[3]   棉铃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观察 [J].
王桂荣 ;
郭予元 ;
吴孔明 .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12) :1479-1482+1584
[4]   大豆蚜触角嗅觉感器结构及其功能 [J].
杜永均,严福顺,唐觉 .
昆虫学报, 1995, (01) :1-7
[6]   中华蜜蜂工蜂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J].
杜芝兰 .
昆虫学报, 1989, (02) :166-169+259
[7]   三种棉盲蝽研究 [J].
朱弘复 ;
孟祥玲 .
昆虫学报, 1958, (02) :97-118
[8]  
棉盲蝽的防治[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曹赤阳, 1983
[9]  
Seasonal abundance of the mirids, Lygus lucorum and Adelphocoris spp . (Hemiptera: Miridae) on Bt cotton in northern China[J] . K Wu,W Li,H Feng,Y Guo.Crop Protection . 2002 (10)
[10]  
Odorant response of individual sensilla on the Drosophila antenna[J] . Peter Clyne,Alan Grant,Robert O’Connell,John R. Carlson.Invertebrate Neuroscience . 199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