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10
|
作者
白延涛 [1 ]
石全宝 [1 ]
李燕 [2 ]
机构
[1]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
[2] 南阳市中心医院感染科
关键词
果糖二磷酸钠;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损伤标志物; 缺血修饰白蛋白; 和肽素; 心功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2.22 [];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探讨果糖二磷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肽素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4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2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两组患者均行基础治疗,并给予尿激酶静脉滴注+肝素静脉泵注+阿司匹林口服等对症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用注射用果糖二磷酸钠10 g静脉滴注,bi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10 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损伤标志物及IMA、和肽素等指标变化情况,心功能分级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24 h,两组患者的LVDd、LVSd较治疗前显著缩短,LVEF、IM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CK-MB、和肽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TnⅠ水平较治疗前逐渐提升[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 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增幅显著小于对照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的Ⅰ~Ⅱ级率为96.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事件方面,两组患者除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观察组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等不良事件的例数及总发生率均显著少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联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AMI,可有效提升心肌损伤标志物、IMA及和肽素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从而提升预后质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076 / 107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 王亚蓉,郭壮波,黄丽萍.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4(09)
  • [2]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心肌损伤程度与和肽素及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李敬
    孔繁托
    刘晓婷
    田春辉
    张建军
    王岚
    王维展
    [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 37 (03) : 1 - 4
  • [3] 30岁以下年轻心肌梗死患者病例特点分析
    张云
    姜莉
    华潞
    党爱民
    祁哲
    [J]. 中国循环杂志, 2013, 28 (06) : 427 - 429
  • [4]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78例临床表现及疗效分析
    胡方勇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23) : 2543 - 2544
  • [5] 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疗效观察
    朱亚平
    [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51 (12) : 70 - 71
  • [6]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J]. 肖暖,韩喆,袁蓓,许金鹏.中国医药. 2011 (11)
  • [7] 血浆和肽素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
    闫小菊
    刘松
    黄玉晓
    [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1, 27 (09) : 680 - 682
  • [8] 和肽素的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闫玲
    桑圣刚
    侯金霞
    [J]. 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0) : 1840 - 1841
  • [9] 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进展
    兰国斌
    蔡少雄
    李波
    [J]. 疑难病杂志, 2011, 10 (03) : 243 - 245
  • [10] 果糖二磷酸钠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陆龙
    崔振田
    [J]. 临床军医杂志, 2010, 38 (04) : 492 -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