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陆-陆碰撞与成矿作用——以青藏高原造山带为例

被引:134
作者
侯增谦
吕庆田
王安建
李晓波
王宗起
王二七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地质学; 陆-陆碰撞; 造山带; 成矿作用; 矿床类型; 青藏高原;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03.04.001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以其成矿规模大、形成时代新、矿床类型多、保存条件好诸特征而被誉为研究大陆成矿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文章基于青藏高原已有的矿产勘查与研究成果 ,概述了大陆碰撞过程中的主要成矿作用及其成矿带的时空分布 ,初步分析了陆_陆碰撞所造就的成矿背景和成矿环境以及控制成矿作用的关键地质过程 ,并草拟了可供今后研究的工作模型。初步研究认为 ,始于 6 0Ma的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至少形成了 3个重要的控矿构造单元 ,即雅鲁藏布江以北的主碰撞变形带 ,雅鲁藏布江以南的藏南拆离_逆冲带和高原东缘的藏东构造转换带。主碰撞变形带以巨大规模的地壳缩短、双倍地壳加厚、大规模逆冲系和SN向正断层系统发育为特征 ,控制了冈底斯斑岩铜矿带 (含浅成低温热液金矿 )、安多锑矿化带和风火山铜矿化带及腾冲锡矿带的形成及分布 ;藏南拆离_逆冲带由藏南拆离系 (STDS)和一系列北倾的叠瓦状逆冲断裂带构成 ,控制了藏南变质核杂岩型金矿化、热液脉型金锑矿化和蚀变破碎带型金锑矿化的形成 ;藏东构造转换带以发育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大型剪切带、富碱斑岩带和走滑拉分盆地为特征 ,控制了玉龙斑岩铜矿带、哀牢山和锦屏山金矿带及兰坪盆地银多金属矿带的分布。按成矿系统的基本思想 ,初步将青藏高原碰撞
引用
收藏
页码:319 / 333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时代及青藏高原隆升 [J].
芮宗瑶 ;
侯增谦 ;
曲晓明 ;
张立生 ;
王龙生 ;
刘玉琳 .
矿床地质, 2003, (03) :217-225
[2]   西藏高原冈底斯斑岩铜矿带辉钼矿Re-Os年龄:成矿作用时限与动力学背景应用 [J].
侯增谦 ;
曲晓明 ;
王淑贤 ;
高永丰 ;
杜安道 ;
黄卫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7) :609-618
[3]   埃达克岩:斑岩铜矿的一种可能的重要含矿母岩——以西藏和智利斑岩铜矿为例 [J].
侯增谦 ;
莫宣学 ;
高永丰 ;
曲晓明 ;
孟祥金 .
矿床地质, 2003, (01) :1-12
[4]   青藏高原东南缘斑岩铜矿成岩成矿研究取得新进展 [J].
梁华英 .
矿床地质, 2002, (04) :365-365
[5]   腾冲火山地热区地壳结构的地震学研究 [J].
王椿镛 ;
楼海 ;
吴建平 ;
白志明 ;
皇甫岗 ;
秦嘉政 ;
不详 .
地震学报 , 2002, (03) :231-242
[6]   滇西兰坪盆地构造体制和成矿背景分析 [J].
薛春纪 ;
陈毓川 ;
杨建民 ;
王登红 ;
杨伟光 ;
杨清标 .
矿床地质, 2002, (01) :36-44
[7]  
5Ma以来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来自冈底斯带热水活动的证据[J]. 侯增谦,李振清,曲晓明,高永丰,华力臣,郑绵平,李胜荣,袁万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S1)
[8]   冈底斯斑岩铜矿(化)带: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 [J].
曲晓明 ;
侯增谦 ;
黄卫 .
矿床地质, 2001, (04) :355-366
[9]  
造山带岩石层多向层架构造及其对新生代岩浆活动制约──以三江及邻区为例[J]. 钟大赉,丁林,刘福田,刘建华,张进江,季建清,陈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S1)
[10]   滇西特提斯造山带下扬子地块的俯冲板片 [J].
刘福田 ;
刘建华 ;
何建坤 ;
游庆瑜 .
科学通报, 2000, (01) :79-8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