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夏季亚欧大陆中高纬度阻塞高压的统计特征

被引:28
作者
李峰
丁一汇
机构
[1] 国家气象中心
[2] 国家气候中心 北京
[3] 南京气象学院
[4] 南京
[5] 北京
关键词
阻塞高压; 气候统计; 时空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4 [气压];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文中利用 1 970~ 2 0 0 1年NCEP再分析 5 0 0hPa逐日高度场资料 ,根据阻塞高压的天气学定义 ,采用客观统计方法检索出近 32a亚欧中高纬度 392个阻塞高压个例 ,对其进行了气候学分析。结果表明 ,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塞高压活动频繁 ,1 0d以下的过程占绝对多数 ,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 4 5~ 70°N之间 ,纬向上可划分 5个高发区 ,其中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东部阻高活动频次最高 ,同时 ,每个区域中又存在着相应的阻高活跃区。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高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 6月份 ,阻塞活动多发生在乌拉尔山地区和鄂霍次克海地区 ,以双阻为主要形势 ;7月份 ,欧洲区和贝加尔湖地区的阻塞活动有所增多 ,尤其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增多明显 ,而乌拉尔山地区的阻塞形势明显减少 ,鄂霍次克海地区的阻塞活动位置向北移动 ,多发生在 6 0°N以北 ,双阻形势逐渐减弱 ,贝加尔湖地区的中阻形势有所增强。 8月份 ,阻塞形势主要存在于贝加尔湖东西两区 ,中阻形势占据主导地位。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塞高压活动年际变化特征也很突出 ,且这种年际振荡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另外 ,研究表明亚洲北部的阻高活动多以稳定型为主 ,移动型阻高个例仅占 6 .6 %。移动型阻高以起源于乌拉尔山地区最多 ,移距最长 ,生命期最长。偶极子类
引用
收藏
页码:347 / 354+324 +32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欧亚大陆阻塞高压的统计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 [J].
黄菲 ;
姜治娜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2) :186-192
[2]   夏季东亚阻塞高压指数研究 [J].
杨义文 .
气象, 2003, (09) :3-7
[3]   大气中偶极子阻塞的观测研究 [J].
罗德海 ;
纪立人 .
大气科学, 1991, (04) :52-57
[4]   亚洲偶极子阻高与江淮梅雨 [J].
晁淑懿,王秀文,孙除荣 .
大气科学, 1995, (06) :713-721
[5]   亚洲中纬度区域阻塞形势的统计研究 [J].
周晓平 .
气象学报, 1957, (01) :75-85
[6]   阻塞高压活动的气候变化及其对中国某些地区旱涝的影响 [J].
张培忠,杨素兰 .
气象学报, 1996, (05) :633-640
[7]   北半球阻塞高压的统计分析 [J].
赵汉光 ;
陈雪珍 .
气象, 1990, (03) :3-8
[8]   东亚阻高与我国夏季暴雨 [J].
晁淑懿 ;
佟光 .
气象, 1991, (06) :12-17
[9]   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 [J].
张庆云 ;
陶诗言 .
气象学报, 1998, (02) :72-84
[10]   阻塞结构对近海台风异常路径影响的数值试验 [J].
徐祥德,解以扬,李培彦 .
应用气象学报 , 1994, (01) :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