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48
作者
毛艳玲 [1 ]
杨玉盛 [2 ]
刑世和 [1 ]
陈光水 [2 ]
崔纪超 [1 ]
机构
[1]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红壤; 亚热带;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8.04.029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农业用地(坡耕地、茶园、桔园)、林地(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10-20 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作为农地后,>2 mm土壤大团聚体的数量明显下降,<0.25 mm团聚体含量显著上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大团聚体呈现粒径越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越高的趋势,林地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高于农业用地。林地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土壤碳贮量增加;而农地正好相反,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土壤碳贮量反而下降。土壤总有机碳增加主要受到大团聚体有机碳增加的影响,其中>2 mm和0.5~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贡献最为突出。因此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开垦为农业用地会导致富含碳的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幅度下降,团聚体的稳定性也随之下降。
引用
收藏
页码:132 / 13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与积累特点 [J].
谭文峰 ;
朱志锋 ;
刘凡 ;
胡荣桂 ;
单世杰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6) :973-980
[2]   子午岭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J].
赵世伟 ;
苏静 ;
吴金水 ;
杨永辉 ;
刘娜娜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6, (03) :114-117
[3]   不同施肥模式对潮土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杨长明 ;
欧阳竹 ;
董玉红 .
生态学杂志, 2005, (08) :887-892
[4]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 [J].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代静玉 ;
周运超 ;
张平究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4) :609-618
[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J].
李阳兵 ;
谢德体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4) :122-125
[6]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中表层土壤微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变化 [J].
李恋卿 ;
潘根兴 ;
张旭辉 .
土壤通报, 2000, (05) :193-195+241
[7]  
The impact of land use on soil carbon in Miombo Woodlands of Malawi[J] . Sarah M. Walker,Paul V. Desanker.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 2004 (1)
[8]   Influences of mycelial fungi on soil aggregation and organic matter storage in conventional and no-tillage soils [J].
Beare, MH ;
Hus, S ;
Coleman, DC ;
Hendrix, PF .
APPLIED SOIL ECOLOGY, 1997, 5 (03) :211-219
[9]   LAND-USE AND ORGANIC-CARBON CONTENT OF SOME SUBTROPICAL SOILS [J].
LUGO, AE ;
SANCHEZ, MJ .
PLANT AND SOIL, 1986, 96 (02) :18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