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6省生态足迹的测算与比较分析

被引:22
作者
张爱菊 [1 ]
张白汝 [2 ]
向书坚 [1 ]
机构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 伦敦大学统计科学学院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了; 中部6省;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3.04.019
中图分类号
X502 [污染分析与测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生态足迹方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中部6省大区域框架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中部6省1989—201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部6省1989—2011年的生态承载力较为平稳,其中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4省的生态承载力略有上升,而山西、安徽两省的生态承载力有下降趋势。中部6省的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消耗远大于生态系统本身的承载能力,并且这种差距正在不断增大,导致生态赤字不断增大。考察期间,山西省生态赤字的绝对值最小,平均生态赤字为0.49 hm2 cap-1,湖北省生态赤字最大,平均值为1.15 hm2 cap-1,其次为河南和湖南,生态赤字增长最快的是山西省和河南省,增长倍数分别达到了7.38和4.27倍。中部6省6种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态足迹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平均来看,6类生态生产性土地在中部6省总的生态足迹中所占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地、化石能源地、草地、建筑用地、水域、林地。耕地生态足迹是生态足迹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总的生态足迹中所占比重最大,中部6省耕地的生态足迹时间序列数据比较平稳,在考察时间内从1989年的0.4241上涨到2011年的0.5851,上升趋势较平稳,但由于耕地生态足迹所占比重大,尽管增长速度缓慢,但对中部6省生态足迹总的影响较大。建筑用地和林地生态足迹虽然增长幅度较大,但由于基数小,因此建筑生态足迹和林地生态足迹对中部6省生态足迹总的影响较小。草地、水域和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足迹基数大,增长幅度也大,加上耕地生态足迹,共同决定了中部6省人均生态足迹的逐年上升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625 / 63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基于生态足迹方法 [J].
季丹 .
当代经济管理, 2013, 35 (02) :57-62
[2]   吉林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分析 [J].
高标 ;
房骄 ;
何欢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01) :95-99
[3]   基于NFA计算方法的厦门市生态足迹分析 [J].
邱寿丰 .
生态科学, 2012, 31 (06) :652-660
[4]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南京可持续发展研究 [J].
周静 ;
管卫华 .
生态学报, 2012, 32 (20) :6471-6480
[5]   基于GM-ANN模型的生态足迹时间序列预测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J].
赵煜 ;
李文龙 ;
李自珍 ;
马智慧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8 (03) :83-89
[6]   江苏省生态足迹时间维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基于PLS方法对STIRPAT模型的修正 [J].
肖思思 ;
黄贤金 ;
吴春笃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 (03) :76-82
[7]   基于生态足迹的玉溪市生态承载力研究 [J].
柳德江 ;
张琳莉 ;
殷凤玲 .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12, (01) :344-347
[8]   1949-2008年吉林省乾安县能值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 [J].
张清华 ;
韩梅 ;
杨利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05) :173-178+185
[9]   京津冀及江浙沪经济圈生态足迹比较分析 [J].
成淑敏 ;
高阳 ;
黄姣 ;
杨卓翔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 (04) :433-441
[10]   资源型省份经济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研究——来自甘肃省的实证分析 [J].
高新才 ;
李佳 .
社科纵横, 2012, 27 (04)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