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地块与古亚洲/特提斯构造体系的对接

被引:211
作者
许志琴 [1 ]
李思田 [2 ]
张建新 [1 ]
杨经绥 [1 ]
何碧竹 [1 ]
李海兵 [1 ]
林畅松 [2 ]
蔡志慧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关键词
塔里木陆块; 古亚洲构造体系; 特提斯构造体系; 对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塔里木盆地为环形山链所环绕,北缘为古亚洲体系的天山弧形山链,南缘为特提斯体系的西昆仑-阿尔金弧形山链。自新元古代晚期以来,塔里木地块及周缘地区经历了古亚洲洋盆和特提斯洋盆的开启、俯冲、闭合以及微陆块多次碰撞造山,发生多期的构造、岩浆及成矿作用。特别是受印度/亚洲碰撞(60~50Ma)以来的近程效应和远程效应影响,使塔里木盆地周缘发生强烈的隆升、缩短及走滑变形,形成了现今复杂的环型造山系,完成了古亚洲体系和特提斯体系与塔里木地块的最终对接。塔里木地块与周缘两大构造体系的焊接是从早古生代开始的。研究表明,早古生代末期塔里木已与西昆仑-阿尔金始特提斯造山系链接一起。此时,塔里木地块东段与中天山增生弧地体碰撞,而西段在晚古生代与中天山增生弧地体碰撞。塔里木盆地周缘早古生代造山系中存在早古生代中期和早古生代晚期的两次造山事件,致使塔里木盆地内映现两个早古生代构造不整合面:晚奥陶世-志留纪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和中晚泥盆世与早古生代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的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构造研究表明,塔里木早古生代台地位于盆地的中西部,盆地东部为陆缘斜坡和深海/半深海沉积盆地,与南天山早古生代被动陆缘链接。印度/亚洲碰撞导致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喜马拉雅西构造结的形成与不断推进,使特提斯构造体系与古亚洲构造体系在西构造结处靠拢及对接,终使塔里木盆地最后定型。
引用
收藏
页码:1 / 22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82 条
[1]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阿尔金山)“变质基底”记录的多期构造热事件:锆石U-Pb年代学的制约 [J].
张建新 ;
李怀坤 ;
孟繁聪 ;
相振群 ;
于胜尧 ;
李金平 .
岩石学报, 2011, 27 (01) :23-46
[2]   新疆中天山南缘库米什地区蛇绿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早古生代洋盆的证据 [J].
杨经绥 ;
徐向珍 ;
李天福 ;
陈松永 ;
任玉峰 ;
李金阳 ;
刘钊 .
岩石学报, 2011, 27 (01) :77-95
[3]   新疆天山地区榆树沟-铜花山蛇绿岩特征和构造背景 [J].
徐向珍 ;
杨经绥 ;
郭国林 ;
李天福 ;
任玉峰 ;
陈松永 .
岩石学报, 2011, 27 (01) :96-120
[4]   塔里木盆地构造不整合成因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J].
何碧竹 ;
许志琴 ;
焦存礼 ;
李海兵 ;
蔡志慧 .
岩石学报, 2011, 27 (01) :253-265
[5]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断裂系统分析 [J].
任建业 ;
张俊霞 ;
阳怀忠 ;
胡德胜 ;
李朋 ;
张云鹏 .
岩石学报, 2011, 27 (01) :219-230
[6]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重要演化阶段的古构造格局与古地理演化 [J].
林畅松 ;
李思田 ;
刘景彦 ;
钱一雄 ;
罗宏 ;
陈建强 ;
彭莉 ;
芮志峰 .
岩石学报, 2011, 27 (01) :210-218
[7]   塔里木盆地玛扎塔格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变及构造学意义 [J].
司家亮 ;
李海兵 ;
裴军令 ;
孙知明 ;
潘家伟 ;
邱祝礼 .
岩石学报, 2011, 27 (01) :321-332
[8]  
Palaeogeomorphology and its control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depositional systems of the Early Silurian in the Tarim Basin[J]. Liu Jingyan 1 , Lin Changsong 1 , Cai Zhenzhong 2 , Zhu Yongfeng 2 , Yang Yongheng 1 , Peng Li 1 , Si Baoling 1 , Huang Zhen 1 , Li Huanpu 1 , Xu Yingcai 1 and Su Zhenzhen 1 1 Key Lab of Marine Reservoir Evolution and Oil & Gas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2 Institute of Pet
[9]   两条不同类型的HP/LT和UHP变质带对祁连-阿尔金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制约 [J].
张建新 ;
孟繁聪 ;
于胜尧 .
岩石学报, 2010, 26 (07) :1967-1992
[10]   西天山的增生造山过程 [J].
高俊 ;
钱青 ;
龙灵利 ;
张喜 ;
李继磊 ;
苏文 .
地质通报, 2009, 28 (12) :1804-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