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案例

被引:117
作者
韩召迎
孟亚利
徐娇
吴悠
周治国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足迹; 碳吸收; 碳排放; 区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32 [环境分析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江苏省为案例,应用江苏省1995—2009年化肥用量、农药消耗量、灌溉面积、农机燃料用量、农膜用量、耕地面积、农作物产量等数据,测算了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碳排放及碳足迹的变化动态,以及在各地市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15a来,江苏省农作物碳吸收总量和碳吸收强度呈"V"字形变化,变化范围分别为2933.6×104~3896.9×104t·a-1和6.04~7.71t·hm-2·a-1。农业投入碳排放呈逐渐上升趋势,由727.2×104t·a-1增长至882.7×104t·a-1,同时碳排放强度从1.43t·hm-2·a-1上升到1.88t·hm-2·a-1,增长了31.5%,化肥排放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呈现波动增长,变化在13.68×105~17.56×105hm·2a-1之间,占同期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27.0%~36.1%,碳生态盈余呈明显减少趋势,变化在36.99×105~32.22×105hm2·a-1之间。各地市之间碳足迹存在明显差异,空间分布格局为由北向南递减。
引用
收藏
页码:1034 / 104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 [J].
段华平 ;
张悦 ;
赵建波 ;
卞新民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1, (05) :203-208
[2]   鄱阳湖地区长期施肥双季稻稻田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变化特征 [J].
余喜初 ;
黄庆海 ;
李大明 ;
徐小林 ;
叶会财 ;
陈明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05) :1031-1036
[3]   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阶段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 [J].
田云 ;
李波 ;
张俊飚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1 (01) :59-63
[4]   基于能源足迹改进模型的农业区可持续性分析 [J].
方恺 ;
沈万斌 ;
王黎黎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 26 (06) :66-69
[5]   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J].
王微 ;
林剑艺 ;
崔胜辉 ;
吝涛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33 (07) :71-78
[6]   应用修正的IPCC2006方法对中国农田NO排放量重新估算 [J].
张强 ;
巨晓棠 ;
张福锁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0, (01) :7-13
[7]   温室甜椒生长与产量预测模型 [J].
刁明 ;
戴剑锋 ;
罗卫红 ;
袁昌梅 ;
卜崇兴 ;
鲜开梅 ;
张生飞 ;
徐蕊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10) :241-246
[8]  
太湖地区长期施肥条件下水稻-油菜轮作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及收益评估[J]. 李洁静,潘根兴,张旭辉,费庆华,李志鹏,周萍,郑聚锋,邱多生.应用生态学报. 2009(07)
[9]   中国农田施用化学氮肥的固碳潜力及其有效性评价 [J].
逯非 ;
王效科 ;
韩冰 ;
欧阳志云 ;
段晓男 ;
郑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0) :2239-2250
[10]   中国农田管理土壤碳汇估算 [J].
金琳 ;
李玉娥 ;
高清竹 ;
刘运通 ;
万运帆 ;
秦晓波 ;
石锋 .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03) :734-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