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碳酸岩的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8
作者
王林均 [1 ,2 ,3 ]
许成 [4 ]
吴敏 [1 ,2 ]
宋文磊 [4 ]
唐红峰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深部物质与流体作用地球化学研究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4] 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碳酸岩; 同位素地球化学; 花岗岩; 构造背景; 小秦岭;
D O I
10.16461/j.cnki.1000-4734.2012.03.012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小秦岭碳酸岩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其(87Sr/86Sr)i与εNd值分别介于0.70495~0.70552和-10.1~4.6之间,紧靠EM1地幔端元,但相对EM1具有低Sr和低Nd特征。Pb同位素与华北板块南缘完全不同,而是落在了南秦岭下地壳范围之内,这表明华北板块南缘下地壳或地幔已经受到南秦岭地壳物质俯冲置换的影响,即在晚三叠纪时期,秦岭地区的碰撞造山作用可能已经结束,转入伸展拉张的构造环境。并进一步论述了秦岭地区三叠纪花岗岩是在深部拉张的构造环境下形成以及具有幔源物质参与的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370 / 37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1]  
The origin of enriched mantle beneath North China block: Evidence from young carbonatites.[J].Cheng Xu;Rex N. Taylor;Jindrich Kynicky;Anton R. Chakhmouradian;Wenlei Song;Linjun Wang.LITHOS.2011, 1
[2]  
Nd; Pb and Sr isotopic data from the Napak carbonatite-nephelinite centre; eastern Uganda: an example of open-system crystal fractionation.[J].Antonio Simonetti;Keith Bell.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1994, 3
[3]  
埃达克岩和花岗岩.[M].张旗等; 著.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
[4]  
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M].肖庆辉等著;.地质出版社.2002,
[5]  
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M].张本仁等著;.科学出版社.2002,
[6]  
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M].张国伟等著;.科学出版社.2001,
[7]  
岩石地球化学.[M].(英)HughR.Rollison著;杨学明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
[8]  
秦巴碱性岩.[M].邱家骧等著;.地质出版社.1993,
[9]  
华北地台中部生代闪长质岩石及深源岩石包体.[M].许文良等著;.地质出版社.1993,
[10]  
豫西金矿成矿规律.[M].陈衍景;富士谷著;.地震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