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不同玉稻种植模式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28
作者
李淑娅 [1 ,2 ]
田少阳 [1 ]
袁国印 [1 ,2 ]
葛均筑 [1 ,2 ]
徐莹 [1 ]
王梦影 [1 ]
曹凑贵 [1 ]
翟中兵 [3 ]
凌霄霞 [1 ]
展茗 [1 ]
赵明 [2 ]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
[3] 武穴市现代农业示范中心
关键词
玉稻种植模式; 产量; 资源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发展长江中游玉米生产是解决本区域玉米产需矛盾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随着长江中游玉米的快速发展,该地区出现了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等新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为探明其适应性和实用性,2013—2014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设置了传统种植的双季稻(对照)、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共4种两熟制种植模式,分析比较其周年产量及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周年产量显著高于早稻–秋玉米和双季稻。与双季稻相比,春玉米–晚稻周年产量、光能生产效率、光能利用率、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8.3%、14.1%、23.4%、16.4%、37.2%和44.3%,双季玉米分别提高了13.5%、8.1%、26.1%、11.4%、88.8%和37.8%。春玉米其产量、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两年平均比早稻分别高出30.6%、29.5%、57.2%和96.1%,而秋玉米和晚稻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不同玉稻模式周年产量差异主要源于第一季春玉米和早稻产量的差异。可见,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是适宜在长江中游推广的两熟制种植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537 / 154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基于“系统流”理论的中国玉米产业系统协调性研究.[D].徐杰.山东农业大学.2012, 01
[2]  
南方稻田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力优势研究.[D].李小勇.湖南农业大学.2011, 06
[3]  
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及其耕地保护策略.[D].梁红梅.浙江大学.2011, 09
[4]  
中国水稻布局变化研究.[D].刘顺飞.南京农业大学.2007, 02
[5]   北疆“一年两作”冬小麦-复播青贮玉米模式物质生产及资源利用率研究 [J].
张占琴 ;
魏建军 ;
杨相昆 ;
桑志勤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 31 (06) :28-33
[6]   湖北省不同时期玉米区域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J].
展茗 ;
张胜 ;
李建鸽 ;
赵明 ;
葛均筑 .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03) :63-68
[7]   小麦-玉米双晚种植对周年产量和资源利用的影响 [J].
高海涛 ;
王育红 ;
孟战赢 ;
席玲玲 ;
段国辉 ;
温红霞 .
麦类作物学报 , 2012, (06) :1102-1106
[8]   玉米论略 [J].
韩长赋 .
农业经济问题, 2012, 33 (06) :4-9+110
[9]   南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J].
蔡庆红 ;
陶优生 ;
唐云鹏 ;
唐启源 .
作物研究, 2012, 26 (03) :282-287
[10]   黄淮海双季玉米产量性能与资源效率的研究 [J].
李立娟 ;
王美云 ;
薛庆林 ;
崔彦宏 ;
侯海鹏 ;
葛均筑 ;
赵明 .
作物学报, 2011, 37 (07) :1229-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