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期刊
论文检测
AIGC检测
热点
更多
数据
沉浸式传播:感官共振、形象还原与在场参与
被引:55
|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喻发胜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玥
[
1
]
机构
:
[1]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02期
关键词
:
沉浸式传播;
感官共振;
形象还原;
在场参与;
D O I
:
10.13764/j.cnki.ncds.2020.02.010
中图分类号
: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
050302 ;
摘要
: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沉浸式传播日趋成为一种主流的传播态势。沉浸式传播凭借其对传播时空的有效重组,建构"环绕式"与"包裹式"传播场域,使得受众感官内外产生双向交互,激发具身的情感共振,从而使受众产生"感官共振"的沉浸体验。在此体验之中,沉浸式传播通过"回归"传统口语媒介叙事手法、"消解"虚拟与真实传播场域边界两种方式,使人作为传播主体被重新"询唤"。沉浸式传播为受众"肉身""精神"双向在场提供了交互空间,实现了"身体"与"交流"共存与泛在,其最终目的在于重新聚焦人作为传播主体的在场与回归。
引用
收藏
页码:96 / 10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齐硕姆意向性感觉理论探析
程党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
程党根
麻海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
麻海燕
[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05)
: 32
-
39
[2]
从Immersion到Flow experience:“沉浸式传播”的再认识
孔少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文化经济研究院
孔少华
[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04)
: 74
-
83
[3]
叙事·主体·空间:虚拟现实技术下沉浸媒介传播机制与效果探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段鹏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芊芊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
41
(04)
: 89
-
95
[4]
交流者的身体:传播与在场——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
孙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孙玮
[J].
国际新闻界,
2018,
40
(12)
: 83
-
103
[5]
“身体在场”:沉浸传播时代的技术与感官之思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曹钺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骆正林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飔濛
[J].
新闻界,
2018,
(07)
: 18
-
24
[6]
“行动的场域”:“媒介”意义的非现代阐释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钱佳湧
[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8,
25
(03)
: 26
-
40
[7]
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沁
[J].
国际新闻界,
2017,
39
(08)
: 115
-
139
[8]
人的感官生理结构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循环影响关系[J]. 刘昊君.新媒体与社会. 2016(01)
[9]
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叶浩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
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
叶浩生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50
(04)
: 153
-
160
[10]
论身体思维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之沧
唐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唐涛
[J].
学术研究,
2008,
(05)
: 30
-
35
←
1
2
3
→
共 27 条
[1]
齐硕姆意向性感觉理论探析
程党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
程党根
麻海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
麻海燕
[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05)
: 32
-
39
[2]
从Immersion到Flow experience:“沉浸式传播”的再认识
孔少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文化经济研究院
孔少华
[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04)
: 74
-
83
[3]
叙事·主体·空间:虚拟现实技术下沉浸媒介传播机制与效果探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段鹏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芊芊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
41
(04)
: 89
-
95
[4]
交流者的身体:传播与在场——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
孙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孙玮
[J].
国际新闻界,
2018,
40
(12)
: 83
-
103
[5]
“身体在场”:沉浸传播时代的技术与感官之思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曹钺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骆正林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飔濛
[J].
新闻界,
2018,
(07)
: 18
-
24
[6]
“行动的场域”:“媒介”意义的非现代阐释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钱佳湧
[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8,
25
(03)
: 26
-
40
[7]
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沁
[J].
国际新闻界,
2017,
39
(08)
: 115
-
139
[8]
人的感官生理结构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循环影响关系[J]. 刘昊君.新媒体与社会. 2016(01)
[9]
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叶浩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
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
叶浩生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50
(04)
: 153
-
160
[10]
论身体思维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之沧
唐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唐涛
[J].
学术研究,
2008,
(05)
: 30
-
35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