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铜陵矿集区复杂地壳结构形态

被引:68
作者
吕庆田
侯增谦
赵金花
史大年
吴宣志
常印佛
裴荣富
黄东定
匡朝阳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华东石油局南京第六物探大队,华东石油局南京第六物探大队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南京,南京
关键词
成矿带; 矿集区;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1.5 [成矿作用的理论模拟试验];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穿过铜陵矿集区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其下具有异常地壳结构.剖面北部下地壳(4-1ls,TWT)呈现多组倾向相反的“层状”强反射,解释为伸展环境下玄武岩浆多次底侵的结果.剖面南部扬子克拉通中地壳呈现较强的水平反射,显示清晰的双层地壳结构.铜陵隆起上地壳出现复杂的弧形反射,解释为褶皱、冲断和侵入构造,复杂弧形反射下方的反射透明区揭示巨型岩基的存在;存在于上、下地壳之间(4-7s,TWT)且向南倾斜的巨型强反射带指示二者之间存在拆离.拆离面为岩浆侵入创造了空间条件,使矿集区下形成巨型穹隆状岩基.扬子克拉通具有清晰的莫霍面反射,铜陵隆起下为弱莫霍面反射,而剖面北部莫霍面反射之下还有反射出现,莫霍面在短距离(60 km)内的巨大变化表明构造岩浆活动的复杂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42 / 44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下扬子及邻区岩石圈结构构造特征与油气资源评价.[M].陈沪生等著;.地质出版社.1999,
[2]  
安徽铜陵地区构造变形分析及成矿预测.[M].刘文灿等著;.地质出版社.1996,
[3]  
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金)成矿规律.[M].翟裕生等著;.地质出版社.1992,
[4]  
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M].常印佛等著;.地质出版社.1991,
[5]   燕山期中国东部高原下地壳组成初探:埃达克质岩Sr、Nd同位素制约 [J].
张旗 ;
王元龙 ;
王焰 .
岩石学报, 2001, (04) :505-513
[6]   大别-苏鲁造山带碰撞后的岩石圈拆离 [J].
李曙光 ;
黄方 ;
李晖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1, (17) :1487-1491
[7]   底侵玄武质下地壳的熔融:来自安徽沙溪adakite质富钠石英闪长玢岩的证据 [J].
王强 ;
赵振华 ;
熊小林 ;
许继锋 .
地球化学, 2001, (04) :353-362
[8]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J].
高 锐 ;
黄东定 ;
卢德源 ;
钱桂 ;
李英康 ;
匡朝阳 ;
李秋生 ;
李朋武 ;
冯如进 ;
管 烨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0, (17) :1874-1879
[9]   郯城-涟水综合地球物理剖面 [J].
杨文采 ;
胡振远 ;
程振炎 ;
倪诚昌 ;
白金 ;
方慧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2) :206-217
[10]   论中—下扬子“一盖多底”格局与演化 [J].
常印佛 ;
董树文 ;
黄德志 .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6, (Z1)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