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高原涡和西南涡作用下强降水的回波结构和演变分析

被引:15
作者
周淼
刘黎平
王红艳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高原涡; 西南涡; 降水回波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2009年7月30—31日,青藏高原东侧背风坡发生了一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在高原涡和西南涡相继出现并相互作用的天气环境中,四川盆地内生成了3个中尺度对流系统。使用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的反射率因子,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热带测雨卫星搭载的测雨雷达(TRMM PR)反射率因子,可以得到这次暴雨的发展演变及其三维结构特征。通过与TRMM PR探测资料的对比验证,地基组网雷达的结果与其非常一致,基本能反映出对流系统的演变全貌,而在高原和山区地基雷达缺测的区域,测雨雷达探测资料可以做为补充。分析表明,降水落区的低层正涡度和水汽辐合上升与高层负涡度和水汽辐散相配合,是触发暴雨的有利条件。第1个降水系统位于高原涡东南侧,随着高原涡的移动衰亡移出盆地并最终消散,降水系统和高原涡在时间上有滞后相关,二者移动速度的突变较为一致;第2和第3个降水系统在西南涡出现的时段强烈发展,在局地停留维持并打通成为一条沿山脉走向的贯穿整个盆地的混合降水回波带,在西南涡发展至成熟阶段给四川盆地南部带来最大小时降水,降水系统和西南涡的相关无论在强度还是移速上都非常显著。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相接处,降水云团的0℃层高度并未随地表发生明显变化,但降水云团进入盆地后,低于0℃层高度的降水粒子融化变为液相,使得云团从对流型降水变为分层结构的层云降水。
引用
收藏
页码:554 / 569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基于雷达回波拼图资料的风暴单体和中尺度对流系统识别、跟踪及预报技术 [J].
杨吉 ;
刘黎平 ;
李国平 ;
王改利 ;
何会中 .
气象学报, 2012, 70 (06) :1347-1355
[2]   一次高原低涡过程的数值模拟与结构特征分析 [J].
宋雯雯 ;
李国平 .
高原气象, 2011, 30 (02) :267-276
[3]   2009年6月3~4日黄淮地区强飑线成熟阶段特征分析 [J].
孙虎林 ;
罗亚丽 ;
张人禾 ;
刘黎平 ;
王改利 .
大气科学, 2011, (01) :105-120
[4]   高原涡诱生西南涡特大暴雨成因的个例研究 [J].
赵玉春 ;
王叶红 .
高原气象 , 2010, (04) :819-831
[5]   基于TRMM卫星探测对宜宾夏季两次暴雨过程的比较分析 [J].
李德俊 ;
李跃清 ;
柳草 ;
林莉 .
气象学报, 2010, 68 (04) :559-568
[6]   利用星载测雨雷达探测结果对夏季中国南方对流和层云降水气候特征的分析 [J].
刘鹏 ;
傅云飞 .
大气科学, 2010, 34 (04) :802-814
[7]   基于TRMM卫星对一次华南飑线的闪电活动及其与降水结构的关系研究 [J].
袁铁 ;
郄秀书 .
大气科学 , 2010, (01) :58-70
[8]   高原涡与西南涡相互作用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J].
周春花 ;
顾清源 ;
何光碧 .
气象科技, 2009, 37 (05) :538-544
[9]   青藏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大尺度条件 [J].
郁淑华 ;
高文良 .
高原气象, 2008, 27 (06) :1276-1287
[10]   基于TRMM卫星探测的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和潜热分析 [J].
傅云飞 ;
刘奇 ;
自勇 ;
冯沙 ;
李跃清 ;
刘国胜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 (01) :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