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灌溉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98
作者
王小燕 [1 ,2 ]
于振文 [2 ]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业部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2] 长江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小麦; 施氮量; 灌溉量; 氮素吸收转运; 蛋白质含量; 产量; 水分利用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研究灌溉量和施氮量对氮素吸收转运特性的影响及其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方法】试验在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防雨池栽条件下进行,选取高产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试验材料。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于开花期和收获期分别测定各器官中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量与分配比例、成熟期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等。【结果】施氮量和灌溉量对植株吸氮量、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存在互作,其中灌溉量的效应大于施氮量的效应,是影响以上诸项指标的主导因素。同一施氮量条件下,增加灌溉量,成熟期氮素吸收总量增加,但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随灌溉量增加,土壤氮的吸收量和占总氮量的比例增大,肥料氮的吸收量和占总氮量的比例减小,表明增加灌溉量导致氮素吸收总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土壤氮的吸收量和占总氮量的比例实现的;增加灌溉量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稀释效应则主要表现为,增加灌溉量抑制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最终不利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灌溉量不变,施氮量由120kg·ha-1增加到240kg·ha-1,各营养器官中氮素的积累量增加,但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率降低,最终籽粒蛋白质含量亦不高。【结论】施氮量为120kg·ha-1,全生育期灌溉底墒水和拔节水(W2N1)的处理,小麦植株吸收的氮素向籽粒分配量大,开花前营养器官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转移率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水分利用率亦最高,但籽粒产量仅为5534.26kg·ha-1;施氮量为120kg·ha-1,全生育期灌溉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W3N1)的处理,小麦植株吸收的氮素向籽粒分配量、氮素向籽粒转移率、水分利用率均较高,籽粒蛋白质含量达14.54%,籽粒产量达7411.37kg·ha-1,是本试验的最佳处理。
引用
收藏
页码:3015 / 302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施氮量与追肥时期对弱筋小麦扬麦9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陆成彬 ;
张伯桥 ;
高德荣 ;
范金平 ;
程顺和 .
扬州大学学报, 2006, (03) :62-64+75
[2]   土壤水分对冬小麦生长后期光能利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房全孝 ;
陈雨海 ;
李全起 ;
于舜章 ;
罗毅 ;
于强 ;
欧阳竹 .
作物学报, 2006, (06) :861-866
[3]   中国节水农业战略思考与研发重点 [J].
吴普特 ;
冯浩 ;
牛文全 ;
赵西宁 .
科技导报, 2006, (05) :86-88
[4]   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的影响 [J].
赵俊晔 ;
于振文 .
作物学报, 2006, (04) :484-490
[5]   水氮交互对弱筋小麦蔗糖含量和籽粒淀粉积累及品质的影响 [J].
付雪丽 ;
王晨阳 ;
郭天财 ;
张慧琴 ;
扶定 .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04) :67-71
[6]   冬小麦水氮配合关键期和亏缺敏感期的确定 [J].
翟丙年 ;
李生秀 .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06) :1188-1195
[7]   土壤水分对强筋小麦'豫麦34'氮素同化酶活性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J].
马新明 ;
李琳 ;
赵鹏 ;
熊淑萍 ;
郭飞 .
植物生态学报, 2005, (01) :48-53
[8]   水肥运筹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J].
郭天财 ;
姚战军 ;
王晨阳 ;
王书丽 ;
罗毅 .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10) :1786-1791
[9]   施氮时期对专用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运转及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J].
沈建辉 ;
戴廷波 ;
荆奇 ;
姜东 ;
曹卫星 ;
郭文善 ;
王龙俊 .
麦类作物学报, 2004, (01) :55-58
[10]   氮素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J].
王月福 ;
姜东 ;
于振文 ;
曹卫星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3, (05) :513-520